“小暑三不做,一条怕涝涝”指的是什么?

同华晖 2022-10-20 10:12:18

九月九,鬼见人,千里有雨是古人对小暑节气的一种美好的愿景,所谓小暑节气也就是五月的最后一天,就像是离开了家门的“千里之外”一样,正处于炎热之中,雨水增多的节骨眼。老话说:“小暑三大恶,一条不怕旱”,“小暑三不做,一种怕涝涝”,“小暑怕旱,大寒怕涝”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小暑三不做,一条怕涝涝”指的是什么?小暑节气是未月的开始,是“四季”气交节的开始,也就是太阳黄经运行至190度的时间,为一年之“气尾”。

黄经运行至190度之后,太阳的光压力在不断增加,在正午的位置达到最强,当太阳黄经运行至零度的时候,太阳的光压力减弱到零。于是太阳强大的光压力会产生一种“压迫力”来抵消地面反射的热量,这种力量就是低温。这种“压迫力”就相等于“重力”,而地面的低温则相等于重力与支撑力的平衡。从那时到大暑节气,这种“压迫力”的增加速度加快,地面低温加快。于是黄道平分几度就会出现几个节气,秋分、冬至、春分和夏至分别为四节气开始。

春分节气为太阳在黄道上的度,也就是正午太阳的高度。夏至节气为太阳在黄道上的度,也就是正午太阳的高度。秋分节气为太阳在黄道上的度,也就是正午太阳的高度。农历的五月十三是小暑节气。从节气的开始开始,到夏至结束,阳气的强度开始减弱。农历的五月十四为“小暑节气交节的日子”,阳气的强度开始逐渐减弱,进入阴气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夏至是太阳到达南天正中的时间,也是太阳的南升,也就是“三候”之一中的“始雷作”,雷即地下金,土生火。

大暑节气的白昼开始变长,昼短夜长,天气逐渐转热。小暑三大恶,一条怕涝涝今年的小暑节气是未月的末尾,也就是下弦之后的第一个未月,所以未月是最容易发生旱情的。农历的五月六日是小暑节气交节之后的第五天,那一天的午时,就是雨停之后最易发生降雨的时辰。也就是午时有雨,则下旬容易发生连阴雨现象。也就是午时有雨,大暑节气正常。所以中午最容易有降雨的时候就为“午时”。

午时也是“三候”之一,是指“芒种”和“处暑”之后,雨水丰沛,处处润湿,所以叫“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芒种时间是仲夏之交,处暑时间是仲秋之交,而“处暑”也是夏季的“鬼节”。三候为:“水始涸”、“地始涸”和“虫始蝼”,意思就是下雨的那一天就是夏季的“鬼节”,所以“鬼节”也是不好的日子。因为这种不好的天气,容易出现干旱。俗话说:“小暑不旱,夏至不涝”,“小暑怕旱,大暑怕涝”。所以小暑怕旱,大暑怕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