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教到中庸到中庸论,如何理解?

同华晖 2022-10-01 10:26:05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君子有三全,这么简单的两个词都不懂就别问了。儒学,天子有天下大事不问度人的权利,也有教化民众的义务,然而实际操做并没有达到理论上的高度,君子应不被统治阶级利用,一边用君子的道德规范教化百姓,另一边又不能对立统治权威,不能偏离道德规范,否则就是逆天行道,天下百姓就会叛道而起。所以,儒学是一种高精尖的阶级社会学问,既需要大道为本也需要儒法合一,是人治但绝不是君道。首先你得把「道家」写出来。儒教,君道的思维,从仁智礼出发,推而广之,就是天理人伦。儒学,以法礼为纲要,贯彻实践。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天下人皆听君道。

中庸之道,不过是顺应道德礼的大众秩序。中庸之道不过是顺应了历史规律的规矩。这些规矩用来治理国家用来约束百姓用来约束士大夫,是可以维持社会秩序但还不能是国家治理的方针制度。历史规律不是人所能想象的,是人根据客观情况自然衍生的。儒家是统揽各个方面的,也就是从仁智礼三个方面。当然,儒家也讲仁义礼智信。道家天道,君道、礼治。中庸之道是最圆滑的,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做到不犯大错、不过份违背客观。首先,你得把“五常理”弄明白。中庸之道,不是讲儒家的德行。是讲如何保持道德,而不致偏向利己的德行。五常不是道德,是仁义理智信。。儒教,是中庸的。

中庸者,不偏不倚即中,是为道,是为真。。三纲五常是儒家哲学基石。道德是儒教的基础,五常理是中庸。中庸的德能保证不偏离大的方向,五常理能保证不偏离小的方向,不偏离方向就是中庸你要学好历史,把历史上的事件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对照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人和思想,这么就大概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当然这么做不是为了道德绑架,只是理解这个问题比较容易,从儒教到中庸到中庸论,就是一个不断走下坡的过程,儒家是以德治国的,德与理的兼顾就是中庸。道德与理同理三纲五常是儒家基本理论,是儒家的行为准则,中庸是儒家的实践方式。中庸是中性词,是个平衡术的代名词,儒家的最终目标,是保得天下太平。这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差不多你可以不信,但你得学好历史。《孟子》曾言:“天德而后知生,齐德而后知功,圣人之学为无所不在”。现在有些人用儒家和道家来对照,这是不够靠谱的。

3 阅读:203
评论列表
  • 2022-10-14 03:57

    告诉你不要做荷花荷叶,要做藕。

    愿执一梦不问是劫是缘 回复:
    所谓中庸几近于道,其无名之象而有大象生。性善性恶于规矩之下,易有偏执,执有规矩有天之惑。然则规矩有名乎?偏执
  • 2022-12-13 21:05

    那么读书自有黄金屋,读书自有颜如玉如何诡辩呢?试问?做官自有什么?做商自有什么呢?

  • 2022-12-16 16:34

    伪君子到君子的过程,自我约束到收放自如,朱熹的理论,灭改制,差不多

  • 2022-12-22 17:44

    猫咪陀佛,一跪二拜三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