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释贯通39:得一者安,失一者危

三棱心爱文学 2025-03-31 15:40:38

天清地宁因守本,权倾国灭缘失根。老子以“得一”立治世之本:根基若毁,万物必危;守其本真,方成久长——

文 ‖ 三棱心

一、文白对照:本真与崩颓的阴阳律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

自始以来,守其本真者:

天循其清,故得清明朗照;

地安其宁,故得厚重载物;

神凝其灵,故得妙用无穷;

谷蓄其盈,故得润泽充实;

万物顺其生,故得绵延不绝;

侯王持其正,故得天下归心。

若失其本真,则万象崩颓:

天若失清明,穹宇恐将倾裂;

地若失安宁,厚土恐成荒墟;

神若失灵明,玄妙恐归寂灭;

谷若失充盈,川流恐化涸泽;

万物若失生机,造化恐尽凋零;

侯王若失正道,权柄恐遭颠覆。

故而,显贵以卑贱为根,崇高以低下为基。

侯王自谓“孤寡”“不穀”,岂非以卑贱为根基?若言非此,何也?

至高之誉,无需粉饰;莫若守朴如石,与万物同尘。

二、字词章句释义:“一”的哲思与实践

1. “一”与“得一”:

“一”:本章核心概念,既非单纯指“道”,亦非抽象符号,而是事物存在的整体性与本质规律,是人类基于对事物本质的形而上思考。凡一物为其物,必具独立性与完整性,此即“一”的核心内涵。如天以“清”为本,失清则裂;地以“宁”为基,失宁则废——此即天地的“一”。推及人伦:一人之“一”在于身心合一;一家之“一”在于亲疏有序;一国之“一”在于上下相安。故《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实为道在万物中的显化:道为总纲,“一”为分殊。

“得一”:非指“得道”,而是遵循事物内在的整体性规律。天循清、地守宁、神凝灵、谷蓄盈,皆因各守其“一”而存续。反言之,若天欲浊、地欲动、神欲散,则失其本真,终致崩解。此逻辑贯穿全章,与第二十二章“抱一为天下式”相呼应:“抱一”即维护整体性,“得一”即实现整体性。

哲学与实践的统一:

纵向层次:从个体到宇宙,“一”皆体现为层级嵌套的整体性。如细胞为生命之“一”,生命为自然之“一”,自然为宇宙之“一”。

横向关系:事物间的依存与平衡亦为“一”。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二者对立而共生,构成社会的“一”。

老子以“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为喻,警示世人:治国若悖离民本(社稷之“一”),则如无根之木;修身若悖离心性(个体之“一”),则如散沙难聚。此即“得一”的终极意义:守其本真,方成久长。

“一”与“得一”可用下列表达式示意:

1+1+1+……=1

1=1+1+1+……

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昔”:非古时候,而是指自始以来,强调自始至终的必然性。

此句以“得一”为纲领,列举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六者,阐明“一”即事物存在的本质法则。天失清则裂,地失宁则废,万物失生则灭——皆因违背其本质规律。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既是形而上的哲学概念,也指形而下的客观存在,不可割裂为单一的指向。【三棱心】在其它章节和相关文章中阐述过,读者可仔细品味。

3.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致之”:推演、推导,“得一”是一种结果,那么推导起来,“失一”后的必然是另一种结果。

“恐”:非单纯恐惧,而是强调规律崩塌的必然性。

此段为反证,通过否定句式强化“得一”的必要性。天地万物失其本质,则整体崩解。如“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与第六十六章“江海为百谷王”呼应,强调居高位者需以谦卑为本,否则根基动摇。

4.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本”与“基”:本质与表象的依存关系。贵者显于外,而根基藏于内。

“孤、寡、不榖”:侯王自谦之词,是侯王对“以下为基”的强调与实践,老子在此为何用疑问句式“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文字背后可能隐藏有老子不愿意明确表达的思想(即所谓“春秋笔法”),看各人理解。

此句点明“得一”的社会应用:高位者需以底层为根基,否则如无根之木。逻辑上呼应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强调谦卑与本质的重要性。老子是不是将自称“孤、寡、不榖”视为权术,有其意,但不好猜测(这一点不重要,“一”和“得一”才是本章重点)。

5. “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至誉无誉”:“至”为主动词,应理解为主观追求,去追求荣誉反而可能得不到荣誉,与第二十二和二十四章的“四自”相呼应,由“得一”转向为“抱一”,故“抱一”和“得一”是一致的。

“碌碌如玉”与“珞珞如石”:玉喻虚名,石喻本质。老子贬玉扬石,因石虽朴,却为万物根基,是“至誉无誉”思想的落地。

此句总结全章,强调返璞归真。与第二十二章“抱一为天下式”呼应,摒弃浮华,回归本质。玉为虚饰,石为根基,暗合“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第二十五章)。

三、章节逻辑与主题架构:从“得一”到“天下正”

整体性逻辑:

首段立论(得一为本),次段反证(失一则覆),三段引申(贵贱相生),末段升华(至誉无誉),层层递进,结构严密。

此章与第四十二章“冲气以为和”呼应,强调平衡;并与第六十六章“处下”思想一脉相承。

“一”的哲学定位:既是“道”,也是“万物”,是道的具体化、显化。如“道生一”(第四十二章),万物依“一”而存:一个人是“一”,一个家庭是“一”,一个组织是“一”,一个国家是“一”,天下是“一”……地是“一”,天是“一”,谷是“一”,神是“一”……有物混成是“总一、大一”。

如今有一个提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这个提法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归一。如果当时就有这种提法,老子可能就不会说“侯王得一而天下正”,他会改为“人类得一而为天下正”。

侯王“以贱为本”对应现代领导力中的“服务型领导”;“至誉无誉”则批判功利主义,倡导实干精神。

本章“得一”是《道德经》“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实践,强调万物依本质而存,社会依根基而稳,荣誉依实干而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懂得了“一”,就懂得了做人,我们常说,“一个大写的人”,就是“人得一”。

四、历史镜鉴:根基毁则社稷倾

中国王朝兴衰,莫不印证“得一”之理。秦帝国一统六合,然苛政暴敛、焚书愚民,全然背离“贵以贱为本”,终致“戍卒叫,函谷举”,二世而亡。

隋炀帝开运河、征高丽,穷奢极欲,视民力如草芥,恰如“侯王无以正,将恐蹶”,盛世转瞬倾覆。

明末崇祯虽夙夜勤政,然刚愎多疑,未能“守朴如石”,反陷党争与民变,终致“君王死社稷”。

反之,汉文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唐太宗虚怀纳谏,以“水能载舟”为诫,皆因深谙“高以下为基”,故成文景之治、贞观盛世。

史海钩沉,凡失“一”者,必倾其根基;凡守“一”者,终成其久长。老子所谓“不欲碌碌如玉”,恰是警醒后世:权柄之稳,不在玉石之华,而在顽石之朴。

最后再次强调:把“一”神秘化、玄虚化,是解读本章最大的问题。有许多解读者缺乏“哲学思维”,认为“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神秘物质”。按照这个出发点去理解,肯定南辕北辙。

0 阅读:3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