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秋,气温依旧又闷又热,很多人遇到烦躁失眠、二便异常、身痒乏力、口干口苦、长疹爆痘、食欲不振等问题,感觉浑身不得劲。在中医看来,这是湿热夹杂的典型症状。
湿热,就是“湿气扰体+内里化热”,两者狼狈为奸,让营卫失司,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现代叫“健康失分”。湿热在中医里是9种体质之一,与人体纠缠不清并非好事,它的起病过程是这样的:
1、湿气外侵或内生,气血受阻,脾胃受困,湿气上行则如油裹面,湿气下蹿则瘙痒难耐,湿气在表皮则生疹脱发,湿气入骨髓则炎症肿胀。
2、湿气入里化热,先犯手太阴肺经,然后入足三阴、足阳明,脾胃同病,太阴主四肢,阳明之表为肌肉,所以身重恶寒,卫气不能宣发,要及时辨明湿邪轻重,给邪出路。
但除湿热、辨病位、抓分寸是中医的难点,原因有三:
一是湿热可看成两个刺头抱团在一起了,清热的同时又要祛湿,清热药寒凉易伤阴,祛湿药温燥易伤津,这个度不好把握。
二是湿热停留的部位不相同,所用的药也不一样,没有用同一个药、某一个方子就能把湿热“一网打尽”的说法,非常考验中医水平。
三是湿热两邪相结,纠缠不清,一旦形成之后想速治速决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容易复发,治疗要抓主要矛盾,再治兼证。
湿热主要在身体哪些地方?总体看有4个:脾胃、肝胆、大肠、膀胱,其实就是湿气捣乱的3大路径——
手太阴——肺,足三阴——脾、肝、肾,足阳明——胃、膀胱、胆。肺和大肠、肾和膀胱、脾和胃、肝和胆互为表里,所以湿热可用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来表示。
有的医书用三焦——上、中、下焦来显示湿热病位,这个也有道理,但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4个病位,更全面,更准确,用药也更集中。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有2条:
1、都是湿热之邪引起,或可以反推患者喜欢吃肥甘厚腻,招来湿气,入里化热而引病伤身。
2、都会出现腹胀、纳呆、恶心、呕吐、乏力、身重、肿痛、口苦、舌苔黄腻等问题。
不同点主要有:
1、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特别明显,热相对较轻,消化系统问题多一些,伴有关节炎症。
2、肝胆湿热,热重于湿,身热症状明显,湿相对较轻,面部皮肤泛油,衣领汗湿泛黄,眼有分泌物,耳鸣耳根痒,妇人白带多异味大。
3、大肠湿热,大便会提示,如粘马桶、黏腻,总感觉拉不干净,肛周瘙痒,伴有咳喘、腹痛等问题。
4、膀胱湿热,小便会提示,小便泛黄、排便有灼痛感,大腿根一直潮湿,身上长湿疹,妇科和男科隐疾较多。
重点是,临床上发现,湿热很少只在某一个部位,很可能几个地方都有,所以要辨证施治、综合施策。
治疗脾胃湿热的单药,首选黄连、藿香,苦寒芳香、燥湿、清热,药方是平胃散加减,健脾醒胃,燥湿宽胸,也可用木香顺气丸。
治疗肝胆湿热的单药,首选龙胆草,疏肝、泻火、燥湿,药方是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胆利湿热,也可用茵陈五苓丸。
治疗大肠湿热的单药,首选黄柏,清热、除蒸、泻火,药方是葛根芩连汤加减,清肠热逐湿气,也可用白头翁汤。
治疗膀胱湿热的单药,首选车前子,利尿、渗湿、止泻,药方是八正散或二妙散,清热利湿,也可用三金片。
另外,治疗湿热还可辅以针灸、按摩、刮痧等方式,因人而异。
这4个湿热证型,有没有难治或好治的?其实,在病症初起时,无论哪一种湿热,一两副药就能解决,时间拖得越久,病症越重,花费的力气就越多。这4种湿热都不好惹,从危害性看,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带来的麻烦更多一些。4种湿热都会耗竭阳气、损伤津液,带来气虚、血瘀、痰凝、食积等问题。
如果几个湿热证型混杂在一起,先辨主证,用主药,同时兼顾其它,但注意不可乱吃药,防止重复用药,耗阳伤阴,带来新的问题,必须遵医嘱用药。有的患者前期治疗用药太猛,伤了正气,后面要用补中益气养血的药物扳回来。
而在治疗方法上,可根据患者病程初期还是拖得比较久、病位在哪个地方较明显、所占比重较大,综合运用芳香化湿、芳香宣化、轻扬宣解、辛开苦降、宣化通腑、泄化余邪、甘润和中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