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第二个朱元璋

深巷书音 2023-05-16 08:53:59

朱元璋虽然曾混迹江湖,本性里对游手好闲

之徒却有一种强烈的厌恶。

做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到

游民们的可怕。历代农民起义都是由游民牵头,他们有农民所没有的胆量、野心和社会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社会上自由活动,天下大乱之时,往往成了燎原的星火。因此,登基之后,朱元璋把消灭游民作为控制社会的关键。

他规定,每个人都要从事固定的职业,社会上不许存无业之人。

大家要互相知道彼此的职业。各地政府、邻人、里甲,对这些不务正业者,要告诚训诲,让他们立刻找活干……一月之间,仍然不务正业的,四邻和里甲要把他拿赴官府。官府如果不管,你们送赴京来,为民除患。如果不拿,此人在地方做了坏事,策发之日,四

邻里甲同坐其罪。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把人嵌入单位,变成“单位人”固定人”,每个人只有依靠单位才能生存,才能领到工资、口粮。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机器所控制。

朱元璋在计划经济体制出现前五百多年,即

已把传统的“里甲”制度强化成镶嵌式的社会控制体系,用“里甲”这张大网对全国人民进行网格化固定。他规定,全国人民,每十户编为一甲,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一里包括十甲,另十户轮流为里长)。普天下人民,都有了自己归属的“单位”。

朱元璋的里甲制虽然是由历代沿袭而来的,其严密程度却大大超越历代。“里甲”的首领,有组织一里之内生产生活的权力。一里之内的居民,都有互相监督的义务。每家每户都要互相作保,实行连坐,一家犯罪,全体倒霉。他发布《大诰》说,一里之内的每一家都要了解其他家的情况。

要知道这家几口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比如,读书的,要知道他的教师和同学分别是谁,是上县学还是州学,要一清二楚。当教师的,邻里一定要掌握他的学生们的情况,看看每天出入他家的是不是这些人。

务农的,每天从炕头到地头,天天出来进去,邻里都看得见,这个情况就好掌握了。

做工匠的,邻里一定要看看他的通行证,掌握他到哪儿去做工,一般到远处做大活

儿,在外待的时间可以长些,在附近做小活儿,应该不久就会回家。

经商的,有做大买卖的,有做小买卖的,有走得远的,有走得近的,到哪儿去都有通

行证可以检验,回来的期限就不必严格限定。不过,邻里也要勤打听点,如果一年到头也没有个信,两年还没回来,邻里就要到这个人家里去问问缘故。

在这样严密的社会控制之下,游手好闲之人

当然没有生存空间。朱元璋重申,“一里之间,如果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里长们坐视不管,邻居亲威也不抓他送官,这个游手好闲的人处死,里长们还有他的邻居亲戚们都流放到边疆”。

里甲制度如同一个牢笼,“使(天下人)就约束,如鸟之在笼,兽之在柙,虽欲放逸,有不可得”。

流浪儿出身的朱元璋坐了天下,当然要防止

第二个朱元璋出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