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惟庸的事情暴露之前,就有人察觉出他的不臣之心。但是呢,朱元璋当时很宠爱胡惟庸,因此,凡是上书弹劾胡惟庸的人,基本都被朱元璋无视。
洪武九年,朱元璋又把胡惟庸叫到寝宫,二人席地而坐,彻夜长谈。朱元璋和胡惟庸聊的越来越开心,时而忍不住哈哈大笑,时而发自肺腑的夸上胡惟庸几番。
韩宜可是真爷们儿啊,当着朱元璋的面,把胡惟庸怼的面红耳赤。胡惟庸还在思考如何为自己辩解的时候,朱元璋却率先为他洗脱罪名。朱元璋大怒,对韩宜可骂道:“好你个伶牙俐齿御史,竟敢诬陷大臣。”朱元璋说完,就叫来锦衣卫,将韩宜可抓进大牢。01其实咱们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韩宜可确实做的有些过分。首先,他直接闯进朱元璋寝宫,打扰朱元璋和胡惟庸谈心;其次,韩宜可弹劾胡惟庸,这应该是公事,不应该在
私底下来骂胡惟庸;第三,朱元璋本就很宠爱胡惟庸,在韩宜可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就这样当着朱元璋的面骂胡惟庸,在朱元璋看来就是诬陷。这样一来,朱元璋生气,也说得过去。
朱元璋因此开始调查韩宜可,可是呢,查来查去,都查不到韩宜可有任何污点。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韩宜可压根就没有联合其他人,他只是自己察觉到胡惟庸人品不行,为了大明江山,他才斗胆当着朱元璋的面,去骂胡惟庸。也就是说,韩宜可之所以如此大胆,完全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勇气。
朱元璋见状,心中大惊,暗想难道当真冤枉了韩宜可?心中这个念头刚生出,天空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朱元璋原本就没有找到韩宜可诬陷胡惟庸的任何证据,因此,这件事不了了之,韩宜可被关了没几天,朱元璋就把他放了出来。02对于韩宜可来说,这件事似乎是个小小的祸患。但在朱元璋眼中,他却觉得自己因祸得福。因为朱元璋认为,他通过这件事,发现了大明竟然还有韩宜可这种浑身上下没有半个黑点的大臣,这种人,必须重用。
所以呢,朱元璋开始重用韩宜可,他非常喜欢韩宜可这种刚正不阿的秉性。当时啊,陕西抓了上万名的囚犯,这些囚犯,每个人犯下的罪行都不相同,但是惩罚措施却完全相同。韩宜可得知后,怒骂朱元璋不作为,韩宜可说:
“法律是用来惩罚邪恶之人,应该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不同的惩罚,但现在偷一双坏子和噶一个人的惩罚相同,这不是在间接鼓励人们干更严重的坏事吗?理应对不同犯罪情节,进行区别对待才是。”韩宜可这一番话,把朱元璋怼的哑口无言,朱元璋当真想赏赐韩宜可两个大嘴巴子,可是韩宜可说的全是大实话,完全没有一点错误。
朱元璋想啊:“你他喵的,我已经把你的官职一升再升,你就没有一毛钱来换件好衣服穿穿?难道是故意穿着破烂衣服在我面前显摆,好收割我的同情心?”朱元璋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韩宜可就是他想的那样。
为了搞清楚韩宜可是不是故意卖惨,朱元璋下朝后,提前跑到了韩宜可家中。结果啊,朱元璋看到韩宜可的家,心中顿时羞愧到了极点。
这时候,朱元璋也不装了,即便已经发现韩宜可家中确实贫穷,但朱元璋想要找个台阶下,故意问道:
“你是不是提前知道我要来你家,所以就故意把家中搞成这样给我看?你是我大明堂堂朝廷命官,我就不信你一点都不贪,你的钱都放哪去了?快说。”
韩宜可原本还想给朱元璋找个台阶下,但听到朱元璋这样污蔑他,暴脾气顿时来了,当着朱元璋的面,把家中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把家中的箱子、罐子全都打开,气呼呼的摔在朱元璋面前。
“我只是想诈一诈你,开个玩笑罢了,你何必这么生气呢?没有就没有嘛,好好说不就行了,何必砸东西呢!”朱元璋已经厚着脸皮掩饰自己的尴尬,但韩宜可丝毫不打算放过朱元璋。韩宜可正儿八经的说:“当官之人,一生就是以民为本,岂能贪图这些身外之物?如果真的喜欢钱财,应该去当商人才是,而不是官。”
这句话,再次把朱元璋怼哑火了!但朱元璋却由衷的敬佩韩宜可,因为韩宜可说的话,太有道理了,也正是朱元璋想给满朝文武所说的话。04韩宜可如此正直刚猛,朱元璋能忍他,也很喜欢他,因为朱元璋和他本就是君臣关系,二人之间没有任何利益纠纷。
但除了朱元璋之外,很多人都看韩宜可不顺眼,尤其是胡惟庸。胡惟庸知道韩宜可盯上了他,心中很害怕韩宜可咬着不放当真查出什么蛛丝马迹。胡惟庸因此就设局,把韩宜可搞进大牢,韩宜可甚至面临着被砍头的风险。
最可悲的莫过于胡惟庸,他本想把韩宜可搞死,结果没想到,他不仅没搞死韩宜可,反而让韩宜可和朱元璋的关系越来越好。
因为韩宜可和朱元璋关系越来越好,韩宜可说话越来越肆无忌惮,有一次二人聊天,聊着聊着,韩宜可又开始给朱元璋上课。韩宜可说朱元璋干的不好。朱元璋听罢,顿时被气的眼冒金星,直接找人把韩宜可吊起来打。
韩宜可压根就不服,他不仅不服,还一边骂朱元璋,一边说出了朱元璋二十多条错误。朱元璋听罢,哑口无言。很显然,他又被韩宜可怼熄火了!因为韩宜可说的这二十条错误,全是血淋淋的事实,后来全被朱元璋亲自认可,并重新修改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