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7年10月11日,鉴于敌我形势以及出于大局观考虑,我军选择撤退放弃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因为张家口失守,当时军区内军民士气降到了冰点。聂荣臻元帅为了恢复军心,整编军队,矫正思想上的混乱,专门在涞源召开了战后总结会。
一、一场涞源会议,因郭天民的发言变得尴尬至极
刚开始,整个会议进展还是比较顺利,各个将领都踊跃发言和总结。但是当聂帅说到张家口失守的时候,有着“郭大炮”之称的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后授衔开国上将),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愤情绪,开始发言为难聂帅。
当时大致的原意是,他认为晋察冀军区在解放战争之前聂帅对于错新蒋政府重庆谈判的和平言论,裁军人数过多,导致军队现在的作战能力受到影响。其次是聂帅的军事指挥存在轻敌和指挥不当问题,这些错误间导致晋察冀军区在大同、集宁以及张家口战役中相继失利。
郭天民在会上将对战役结果的不满全部宣泄了出来,其愤怒和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其实他说这些话不仅仅是针对聂帅,更是对整个局势的不满和担忧。他的发言振聋发聩,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感震撼,聂帅听了这位爱将的指责后被气得半天说不出来话,一向大度的聂帅拂袖而去。
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郭天民为何对张家口的失守这么大的火气?而且众所皆知他可是聂帅的爱将,为何在会议上如此指责自己的上级?
二、张家口失守、为何与我军攻占大同、集宁之战有关
其实要说到晋察冀及军区首府军区张家口的失守那就得先说说大同、集宁战役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情况。
抗战胜利后,聂荣臻负责下的晋察冀军区实力可谓不容小觑,当时军区下辖2个野战军,4个军分区,9个纵队,加上卫戍司令部,兵力约32万。但在重庆和谈结束后,聂荣臻执行了中央的统一部署,将晋察冀军区5万主力和6万地方部队进行转业复原,旨在展现我党的和平诚意,这也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晋察冀地区接连失利造成了一定影响,也是郭天民在会议上为难聂帅的原因之一,但其实这个裁军是中央军委及晋察冀军区共同决定的,也是当时形势下的决策,并不能简单粗暴的来评判对与错。
1946年6月26日,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中央军委给晋察冀军区下达了夺取“三路四城”的作战任务。在聂荣臻和贺龙的配合下,发起了晋北战役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顺利攻克了朔县、宁武、崞县、山阴、代县、繁峙、定襄、五台、原平等九个县城和广大乡村,并且控制了同蒲路沂县以北地段,这样著名煤都大同就成为了一座孤城。
本来一切都在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战略方向发展,但此时却因为我军对大同这座孤城的错误判断而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失利。当时聂荣臻考虑到刘邓大军无法配合自己发起平汉一带的作战,所以他向中央军委申请他与贺龙所在的晋绥军区攻打大同,其实当时是否攻打大同的问题上,毛主席起初是不同意的,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一城一池得失而战,应该集中力量打敌人的歼灭战。
但是我军向来是尊重前线指挥官的判断,而且当时军区内多数同志都认为大同是能够攻克的,因为大同在晋北战役之后已经成为一座孤城了,虽然大同工事比较易守难攻,但是守城的部队建制不全,战斗力不强。这种对国民党守将和大同城防的错误判断让后期攻城的我军吃尽了苦头。
随后中央军委指示聂荣臻和贺龙在阳高制定大同战役作战计划,并且当时军区向中央提出了半月之内很可能攻占大同的军事目标。但是战斗打响之后,敌军抵抗十分顽强,经过30多天的外围争夺战,我军才打到了大同城下,虽然艰难但是拿下大同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大同守军将领是阎锡山的部下楚溪春,此人在抗战期间并无作为,我军当时对他的评价不高,但是现在看来是聂荣臻和贺龙元帅轻敌了。面对大同城外的我军,楚溪春一改抗日颓废之态,充分利用大同坚固城墙优势以及我军没有攻城利器的弱势,跟我军打的有来有回,他本人也跟将士们抱必死决心,誓与大同共存亡。
而此时远在太原的阎锡山心急如焚,多次向老蒋求救,希望傅作义可以出兵救援。老蒋执掌国民党这么多年,早就将这些军阀玩的一清二楚。他先是答应傅作义只要保住大同就将大同划归他的战区,在贫瘠之地待久的傅作义,一听这个立马就来劲了。随后蒋介石又说服阎锡山同意了这个划分方案。就这样我军在攻打大同前认为军阀出身的傅作义一定会自保,不会轻易出兵,就是出兵也是象征性的表演一下的想法被推翻了。实际上还是轻敌了,低估了傅作义的野心,错估了阎锡山的抠门。
当然傅作义的出兵救援还不足以直接导致大同战役失利,针对战场形势变化,聂荣臻和贺龙也重新制定了作战方案,你来救援,我就设伏击打你救援。但是傅作义这个人还是有两下子的,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组织军队跟日本军队打的有来有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他非常欣赏八路军的作战方式,还专门到延安向毛主席讨教和学习,毛主席戏称他为“七路半”。但我军当时又再一次低估了傅作义的作战能力,导致集宁战败,大同攻占已无可能。
当时这个傅作义把出兵救援的事做的极其保密,所以我军没能及时得到情报。他兵分三路,分别去集宁,凉城和卓资山。但其实核心是要打的是重集宁,因为集宁是张家口门户,一旦失守张家口就危险了,所以他断定聂荣臻必定会去救援张家口而放弃攻占大同,这招“围魏救赵”计划也彻底扭转了战局。
在后来的作战中,我军一线指挥员因为对战场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我军制定的以集宁守军和外围增援部队全歼傅作义攻占集宁部队的计划落空,反而是我军陷入了敌军的围困之中。这一仗虽然歼灭了1.2万敌军,但最后以攻占大同失利,反我军集宁被攻陷为代价而结束,战后蒋介石和傅作义大肆宣扬,还致电毛主席对我晋察冀军区进行了一番嘲讽。
三、集宁门户已失、张家口守与不守?
傅作义将大同、集宁攻占到手之后,他的野心更加膨胀了,将剑锋直至我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
针对张家口要不要守的问题,当时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的一部分将领主张放弃张家口,他们认为部队在大同、集宁连续作战,损耗较大,需要及时补充、整顿。同时,敌人兵力强大,若一味固守张家口,可能会陷入被动。另一部分主张坚守将领认为张家口可以守得住,因为西面的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和东面冀热辽军区、第二纵队均是能征惯战的威武之师,能攻能守,不应该放弃。
1946年9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孙连仲部联合傅作义部发起了对张家口的争夺战。为了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稳固军心,毛主席特意给聂荣臻发去电报,并宽慰其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还建议必要时可暂时放弃张家口,以保存剩余兵力。
1947年 9月20日,聂荣臻发布保卫张家口战役部署命令。他在东面战场部署大量兵力,并组成野战军指挥机关到前线指挥,他也亲自带领作战处长到怀来勘察并指导部署。东线战场阻击比较顺利,抵挡了敌人6个师,并且消灭万余敌人。
开篇提到的这位为难聂帅的郭天民就在东线作战,他的二纵队本来四个旅但因前文说到的裁军,他的部队只有两个旅的兵力了。但是他就凭借着这两个旅的兵力,硬扛了敌人飞机、大炮、坦克的两个国民党军对的猛攻,激战了14个昼夜,表现十分神勇,但是我方战略部署再一次出现了问题,这次还是傅作义的秘密奔袭,导致我军在东线的阻击失去了意义。
傅作义秘密抽调 2 万兵力避开我军西线设防区,突然出现在张家口北面地区,而我军对此情报毫无掌握,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聂荣臻迅速组织集宁战役刚下来的教导旅和警卫团到狼窝沟抗击敌人,掩护军区机关安全撤离,最终张家口失守,而张家口的失守给军区的军民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低落情绪。这也有了开头战后总结会郭天民为难聂帅的一幕。
四、大同、集宁、张家口战役连续失利,军区何去何从?
作为一名合格的军队高层指挥官,不能将军事上的失利归结于某点原因或者某个人身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都有可能误判。虽然晋察冀军区接连的战役失利,跟指挥官存在一定的关系,但郭天民在大会公开为难聂帅的做法,实属不当,这件事在当时传的沸沸扬扬,都闹到了中央毛主席那里。最后郭天民被调离晋察冀军区,在冷静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安排到了军事岗位了,随后在解放战争中先后跟随刘邓大军、陈赓大将等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聂帅也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虚心学习其它军区的作战方式,对晋察冀军区部队加强训练招募新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同时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情报收集和分析,提高战术指挥水平等。为后来逐步消灭华北战区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