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莱芜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战。此战,华东野战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成功地歼灭了莱芜国民党军李仙洲的7个整编师,共计5.6万余人。战后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一句:“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而闻名于世。可是过程到底是如何的呢?
莱芜战役开打前的背景
1947年初,蒋介石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旨在打破华东解放区的稳固局面,重创由陈毅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当时蒋介石集结了包括整编师在内的近30万大军,由陈诚等高级将领亲自督战,分南北两线进攻山东解放区,迫使华东野战军在不利条件下决战,尤其是寄望于其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袭能力,以期速战速决。
当时,王耀武任山东省主席,并兼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对该区域的军事防御和作战指挥有着绝对话语权。但是蒋介石在王耀武宿北和鲁南战役中连续遭遇败绩后,便直接加大了对战场的干预力度,这导致了他在军事指挥上受到了一定限制和和巨大压力。在莱芜战役开打之前,他本人对于战场形势判断并不像蒋介石那样乐观,因为陈毅和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实力不容小觑。他对于出兵持谨慎态度,因为七万大军长途跋涉至临沂,不仅劳师远征、而且会将部队弱点暴露于敌人视线之中,风险太大,很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蒋介石的强制干预,作战盲目自大
王耀武为了配合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最终派副手李仙洲率领7个整编师出发作战。华东野战军在战役初期,通过散布虚假情报,制造了疑似大军集结的假象,成功让国民党军相信我军将会在临沂地区与之决战。而另一方面,李仙洲所部南线作战较为顺利,在临沂周边与我军的战斗也是小规模阻击,且我军故意露出有不敌和放弃临沂溃逃的迹象。而此时加上国民党一线也误传国军在临沂周边歼灭了华东野战军16个旅,国民党通过空中侦查发现我军也有放弃临沂而南逃的迹象。最终蒋介石和陈诚认为我军不敌,便下令李仙洲所部快速南下,对我军进行追击和歼灭。
随着李仙洲深入解放区腹地并追击至莱芜后,便开始遭遇重重困境。比如沿途道路损毁严重,补给线岌岌可危。为确保李仙洲部队的生存,王耀武不得不再次调派三个师来加强从吐丝口到莱芜、颜庄及新泰的漫长补给线路的安全防卫工作。而他们不知的是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已经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在莱芜地区集合完毕,并对李仙洲兵团完成了合围。
我军声东击西,围三合一完成歼灭
华东野战军充分利用集中优势兵力并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思想,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南线留2个纵队在临沂以南阻击国民党军,使其误以为华东野战军将在临沂地区决战,从而掩护主力部队迅速北移。同时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在敌人未察觉的情况下,快速向北移动并完成了对莱芜地区李仙洲集团的合围。而国民党军直到被包围后,才意识到华东野战军的真实意图。
反观我华东野战军为了防止战场形势发生变化,迅速发起了对合围之敌的进攻。值得一提的是在莱芜城的战斗中,华东野战军为了减少攻城的伤亡,他们采取了“围三放一”的战术,即在包围莱芜城的同时,故意留下莱芜城北面供国民党军突围。同时华东野战军在此地设下伏击圈,利用山区地形布设袋形伏击阵地对突围的国民党军进行围歼。
莱芜战役的战果及意义
而莱芜战役的失利,也使得国民党鲁南会战的设想落空,不仅未能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进一步削弱了其在华东地区的军事实力。战后王耀武通过电报等方式向南京和徐州方面请求增援济南,以期获得更多的兵力和物资支援来进行防守。但蒋介石对此战十分愤怒,他不但拒绝了王耀武后续增派援兵守卫济南的请求,还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王耀武的不满,甚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反观我华东野战军以放弃临沂空城为诱饵,成功实施了莱芜战役。这次战役历时三天多,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较小的伤亡代价俘虏了大量敌军,歼灭了国民党军的5.6万人,其中包括1个“绥靖区”前方指挥所、2个军部、7个师。同时解放了13座县城,并将渤海、鲁中、胶东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稳定了山东解放区大局。此战也成为了解放战争中一次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和信心,对后续的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将领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敌人的弱势和我军高度灵活的运动战策略优势,最终通过快速机动、巧妙设伏和诱敌深入等战术,成功分割包围了李仙洲兵团,最终在三天内实现了对敌军的包围与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