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共走出上将5人,数量虽不及一、四方面军,但质量很高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1-10 15:22:34

引言

红二方面军前身主要为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成立后,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在长征中,红二方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力地牵制了大量敌军,减轻了中央红军压力。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虽然红二方面军的实力不及一、四方面军,但在长征的关键时刻做出了突出贡献。在1955年授衔时,红二方面军共走出了5位开国上将,而且这5人的在57名上将中名气都很大。下面小编来带大家盘点下这5位上将的功绩。

第一位 能震上将的萧克

萧克是湖南嘉禾人,也是早期革命重要骨干之一。在1925年的时候,受孙中山思想影响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在蒋介石分裂革命之后,他加入了共产党并参与了南昌起义。在红军时期,萧克是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他25岁担任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部队西征,29岁便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萧克是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他与贺龙元帅共同创建和扩大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十路围攻”战役中,他率部英勇作战,对抗日寇。经过14天激战之后,最终歼灭日伪军800余人,还击落了1架飞机。

解放战争中,他成功指挥部队控制了联结华北与东北的交通枢纽,这一行动为我党大批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创造了重要条件。并且在国民党军两次进攻石家庄中,他两次大摆空城计,以不足一个旅的兵力成功击败了敌人多个师的进攻。随后在四野任职参谋长期间,他协助林彪实施了千里追歼白崇禧部队的行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将投身于军事教育工作,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同时,他创作的战地小说《浴血罗霄》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第二位“ 诸葛先生”参谋长李达

李达1905年出生于陕西省眉县,早年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排长、连长等职。在红军时期,他历任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湘赣苏区反“围剿”、湘鄂川黔苏区创建及长征,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刘伯承129师的参谋处处长,协助刘邓两位首长参与指挥了一系列关键战役,对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很大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他并未像刘亚楼、萧劲光、陈士榘等人一样成为兵团的司令员开始独立带兵打仗,而是继续担任三野的参谋长。他协助刘邓开展了定陶、豫北、鲁西南、襄樊、郑州等关键战役,为中原地区的解放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从抗战到解放战争,李达在刘伯承麾下担任参谋长达13年左右,刘伯承对他评价很高,这主要源于他个人出色的军事能力,对于每一场战役他都能协助两位首长把全部作战细节和战术进行深入的制定和验证。

第三位 军政双优的王震

王震早年投身于革命事业,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担任红六军团军政委,与军团长萧克一同率部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旅长,率部转战华北,开展敌后游击战,创造了“南泥湾大生产”的奇迹,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还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树立了典范。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是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他率领部西渡黄河,成功保卫了延安,并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的战斗中取得三战三捷的显著战绩。随后,他率部参与了解放青海的战斗,并继续挥师西进,为解放大西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后,王震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率部进军新疆,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促进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担任农垦部部长期间,他大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农垦事业,特别是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建立了多个大型垦区。同时还建立了多所院校,为边疆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第四位 政工出色的甘泗淇

甘泗淇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一个教师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他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是大革命时期活跃的青年革命者之一。1926年入党之后,他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之后甘泗淇先后担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围剿,参与指挥了反“围剿”的关键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泗淇担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主任,他一方面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晋西北抗日根据最困难的时期,他积极开展整风、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随后他又出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与张宗逊一同协助彭德怀参与指挥了解放大西北的多场重要战役,为解放大西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提出了“钻进去,冒出来”的重要论述,这对全军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第五位 独臂将军贺炳炎

贺炳炎16岁就参加了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战斗中,他在后坪战斗和板栗园战斗中表现十分勇猛,多次孤身率先冲入敌人阵地,被誉为“孤胆英雄”。在长征期间的瓦屋塘战斗中,他6次负伤后,在无麻药的情况下锯掉了右臂。虽然丧失了右臂。但他从此便改用左手拿枪,依然活跃了战场的一线,在军中被尊称为“独臂将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部在雁门关伏击战中歼灭日军500余人,在百团大战的米峪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中队,随后又奉命南下,开辟了洪湖地区达到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期间,贺炳炎率领的部队是彭老总麾下的尖刀部队。他参与指挥了青化砭、羊马河、宜川、蟠龙等众多关键战役。在宜川战役中,他果断指挥部队攻占瓦子街并及时堵住了国民党撤退的缺口,保证了战役胜利。随后在荔北战役中,他率部大胆穿插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在战术起到了奇效,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唯一一个准兵团级晋升为开国上将的将领。

结语

在这5位上将里,其中萧克、李达、王震都曾是大将的人选。虽然因为名额的限制,这三个人没有成为开国大将,但这也足以说明他们的革命贡献及历史地位;作为政工的甘泗淇也是该条线的佼佼者;唯独贺炳炎的上将军衔是在贺龙元帅的力荐下才获得的,但是贺炳炎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都表现很出色。因此整体来看,红二方面军虽然开国上将的人数不如一、四方面军,但是这5人的能力都很突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