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第四军抗日“十大名将”叶剑英勉强上榜,还有我党一人很遗憾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2-08 15:19:19

引言

北伐战争之后,粤军的许多将领和士兵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包括蒋介石在内的许多高级军官都有粤军背景。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属国民政府的粤军被编入中央军序列,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前线部队。他们屡次带领大军大败日军,以不朽功勋闻名于世。今天小编带大家来盘点下粤军是如何建立、发展的?而这十元虎将中的开国元帅又是谁?

粤军起源和发展

粤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到桂系军阀的排挤,决定将省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接管。孙中山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但后期陈炯明的旧军阀思想与孙中山革命理念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在1922年陈炯明发动兵变并与孙中山彻底决裂。

在解决掉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开始筹备北伐,以统一中国。而粤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的核心力量,前身为广东军队建国粤军第一师的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出“铁军”威名。抗日战争中,原第四军的一些革命将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位:第四战区司令官“铁军英雄”张发奎

张发奎在北伐中任第四军军长,近代中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抗日战争中贡献卓越。他率部参与淞沪会战,重创日军,打破其速胜幻想;虽然武汉会战最终失败,但张发奎的顽强抵抗给予了日寇沉重打击;而他在桂南会战中,指挥的昆仑关大捷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他坚持并实践持久战战略,主张游击战与阵地战结合,有效消耗敌人。他的抗战决心、指挥才能与战略智慧,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其事迹与精神永载史册。

第二位:第七战区司令官“笑面虎”余汉谋

余汉谋曾任第四军副军长,人称“笑面虎”,抗战中任第七战区司令,其部队在华南抗战中功勋卓著。1939年,日军从广州向粤北韶关地区进攻,意图打通交通线。余汉谋指挥的第七战区部队进行了坚决抵抗,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这场战役对稳定华南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随后在他的领导下,第七战区积极与中共合作,共同抗日。他的军队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勇猛,有效牵制和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他的英勇抵抗及贡献是华南抗战史的重要篇章。

第三位:第九战区司令官“百战名将”薛岳

薛岳任曾任第四军副军长,享有“百战名将”之誉。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其军事才能卓越,战功显赫。1938 年武汉会战的万家岭大捷中,他指挥部队几乎全歼日军106师团;薛岳坚决执行“与湖南共存亡”的决心,并在四次长沙会战中,灵活运用“天炉战法”沉重打击日军,确保了这一战略要地未落入敌手。同时薛岳不断创新战术、精心部署防务,其抗战事迹不仅军事影响深远。他以杰出指挥艺术和坚定抗战意志,为国家抵御外侮作出巨大贡献,是抗战史重要人物。

第四位:第35集团军总司令“铜军之父”李汉魂

李汉魂曾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师长,1939年,李汉魂担任第35集团军总司令,面对日军对广东的进攻,特别是在粤北地区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成功击退了日军的攻击,保卫了华南地区的安全,对稳定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作为广东省政府主席,他领导军民团结抗日,推行战时政治和社会改革,确保后方稳定与支持前线。战后,他游历多国,宣传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总之,李汉魂在抗战中的全面贡献,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第五位:第16集团军总司令“奔雷虎”蔡廷锴

蔡廷锴曾任第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被誉为“奔雷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抗日名将。1932年率第十九路军指挥淞沪抗战,英勇抵抗日军获赞誉,被誉为“抗日名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参与桂南会战,虽部队调离,仍以游击队坚持指挥;他超越党派界限,联合各界抗日力量,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推动国共合作进行全面抗战。

第六位: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铁军靓仔”黄琪翔

黄琪翔曾任第四军军长,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黄琪翔担任远征军副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中国军队在异国他乡的作战,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他展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能力,为保卫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远征军回国后,黄琪翔还担任过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在滇西反攻战役中,他指挥部队与盟军协同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第七位: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铁军之母”吴奇伟

吴奇伟曾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副师长,第四军军长,抗战时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司令。吴奇伟在任期内有效组织防御,保护长江这条中国内陆的生命线航道不受日军侵扰,对战时物资运输和后方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1943年,他参与指挥了鄂西会战,成功击退了日军对鄂西地区的进攻,确保了四川大后方的安全,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铁军之母”的声誉。

第八位:第二方面军副司令“茂名豪杰”邓龙光

邓龙光曾任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抗战时他曾任第二方面军副司令官,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他率部浴血奋战,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1939年冬,邓龙光参与指挥了粤北战役,率领部队在广东北部与日军作战,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入侵,保护了华南地区的安全,对稳定华南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抗日战争末期,他负责指挥华南地区的反攻行动,参与接收日军投降,并负责华南地区的治安稳定,为抗战胜利后的和平过渡做出了贡献。

第九位:八路军参谋长“花帅”叶剑英

叶剑英曾任第四军参谋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虽然并未直接指挥军队,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担任八路军参谋长期间,他长期从事对日作战战略研究,组织敌后游击战,巩固抗日根据地。在南京国防会议上,他促进国共合作,通过他的努力,红军得以改编,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得以形成。此外,他还亲自培养抗日人才,驳斥国民党对八路军的污蔑,提供情报支持并指挥反摩擦斗争。他的统战工作也团结了各方爱国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叶剑英的杰出贡献将永载史册。

第十位:新四军军长“没有授衔的元帅”叶挺

叶挺曾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被誉为“北伐名将”。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领导新四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为一支活跃在华中敌后的抗日武装力量,创建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对日军构成了有效威胁。同时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展开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动员了一批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国民党内的进步力量加入或支持新四军,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皖南事变后,他坚决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为新四军和中国抗日战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1955年授衔时,陈毅元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这不仅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叶挺的追思,也是对他革命贡献的充分肯定。

结语

在抗日战争期间,除了第四军以上将领之外,原粤军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其他英雄人物。他们在抗战中表现出色,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统计粤军参战人数高达90万,但最终幸存归来的仅剩3000多人。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也成为了当时激励全民族抵抗侵略的精神支柱,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