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写道,在正面战场上,刘邦任用陈平,使用离间计借项羽之手,逼死了项羽的重臣范增,接下来,我们就讲讲韩信在北方战场的进展了。
韩信领兵的第一战,就是灭魏。
当时魏国的君主是魏王豹,和刘邦有交情,因此,刘邦不想太暴力,想兵不血刃地拿下魏地。
于是他派郦食其当说客,前去劝降魏豹。
但是很显然,郦食其劝降的水平,比劝降英布的随何差远了。
前去劝降的郦食其遭到魏豹的严词拒绝。
一般来讲,在面对是战是降这种大事的抉择上,如果投降对我方有利,我就投降;如果是战斗对我方有利,我就出战。
但是魏豹拒绝的理由,却令人啼笑皆非:
汉王慢而侮人,骂詈(音同厉)诸侯、群臣如骂奴耳,吾不忍复见也!
意思是,刘邦这人不讲礼貌,谩骂诸侯就和骂自己的奴才一样,我不想再见到这种场景了。
说实话,在我第一次看到魏豹的这个理由的时候,我曾怀疑这只是魏豹随口找的一个借口。
但是后来魏豹的表现证明,他真是这样想的。
不管如何,魏豹明确拒绝了刘邦的招降。
不投降,那就打吧!
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一起带兵攻魏。
这个人事安排是有深意的。
韩信,因萧何的举荐而上位,再加上后来他对项羽的分析,得到刘邦的赏识,但是,在此之前,韩信并没有独立领过兵。
见过大风大浪的刘邦知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就像他和项羽之间的鸿沟一样大。
韩信军事理论强,不代表他能真的带兵,毕竟纸上谈兵的赵括还没凉透呢。
所以,让经验丰富的灌婴和曹参跟着,可以降低一下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曹参和灌婴都是刘邦的老兄弟,忠心那是绝对没问题,军队在他俩的手上,比在韩信一个人的手上,更令刘邦安心。
万一韩信有啥想法,这俩老兄弟还能压制一下韩信。
这是刘邦的后手。
在韩信、灌婴与曹参出发后,得到情报的魏豹也加紧了军事部署。
他任命柏直为主将,屯重兵于蒲板城,控制汉军的必经之路——临晋河。
此时,韩信有两个选择:
强攻蒲坂城,占领蒲坂城之后,顺着临晋河直捣魏国的首都安邑。但是蒲坂城有重兵,能不能打下来先不说,就算打下来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哪里还有兵力直捣安邑?
绕开蒲坂城,强渡临晋河,直接杀奔安邑,但是,一旦韩信强渡临晋,蒲坂城的重兵一定会倾巢而出,在沿岸对韩信围追堵截,前有坚城安邑,后有追兵围堵,到时候韩信是进退两难。
然而韩信却硬生生的选择了第三条路。
韩信先是在蒲板城前布置了大量的疑兵,做出一副想要强攻蒲坂城的假象。
魏兵果然上当,布置了大量哨兵,严密的监视蒲板城附近,同时加强临晋河的守卫,绝不能让韩信强渡临晋河。
韩信见魏兵上当,便偷偷地把军队集结到夏阳,并在夏阳乘坐澡盆、流木等,沿着黄河顺流直下,直接就漂到了魏国都城安邑城下。此时,魏王豹正在安邑城内,密切关注前线的战局。他哪里想得到前线的重兵守了个寂寞。
当魏豹看到韩信的大军时,大惊失色,但魏豹毕竟是君王,不能投降,于是调集城内的老弱残军,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就被韩信给活捉了。
造化弄人啊,就这样,不想再被刘邦像奴才一样呵斥的魏豹,这回真成了奴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