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赵秉冲:金石入墨的御前奇才

一、宦海浮沉中的金石痴人
赵秉冲(1757-1814),字谦士,号研怀,上海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监生身份获钦赐举人,官至户部右侍郎。

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原只是中书舍人赵秉渊之弟,因随兄赴热河行宫,得遇乾隆帝展示书画绝技,以真草隶篆四体书法与梅兰竹菊四君子画一夕惊艳御前,被赞"此即势学作书、画之赵秉冲耶",遂破格擢升。这般际遇,恰似《清稗类钞》所言:"布衣遇主,尽显风流"。

二、笔墨间的金石交响
1. 四体通融的馆阁新风
赵氏书法兼通真、草、篆、隶,尤以馆阁体见长却别具机杼。台北故宫藏其《御题岁朝欢庆图》题跋,楷书工稳如殿阁垂虹,而上海博物馆藏《唐人月仪帖》题跋中,馆阁体竟化出飞动之势,时人谓之"以金石气破台阁桎梏"。

其小楷《二十四诗品册》更将诗论与书艺交融,录《雄浑》篇时笔力如"荒荒油云",书《冲澹》段则墨韵似"惠风荏苒",诚如包世臣《艺舟双楫》所云:"书者,心画也"。

2. 金石考据入丹青
作为乾嘉金石学热潮中的实践者,赵氏每作书画必考究源流。曾于皇室藏书堆中发现《唐人月仪帖》,不仅题跋断代,更代拟嘉庆御题《唐人十二月相闻书》,以考据诗证其价值:"晋贴杳无存,智永书继后。宋秘府所传,片羽当珍守"。其《佛说八吉祥经》写本更融合经折装古法,蜡笺描金间透出金石考辨之功。

三、御前翰墨的机锋妙趣
1. 一夕惊鸿定功名
乾隆四十七年夏,赵秉冲随兄驻跸热河。时值高宗欲装点碧纱橱,阿桂相国仓促间求画不得,赵氏连夜挥毫:篆如鼎彝,隶拟汉碑,梅似冬心,竹追夏昶。

次日进呈,乾隆抚掌笑叹:"卿家兄弟,一文一墨,皆国器也!"遂破例赐举人,此事被记入《清宫秘档》,成为清代布衣晋身的经典案例。

2. 防蠹妙法显巧思
赵氏深谙古籍保护之道,其手抄经卷皆用特制蜡笺。曾为懋勤殿修复宋版书时,独创"椒汁染纸"法:以蜀椒煎汁浸润宣纸,既防虫蠹又增光泽。此法后被录入《四库全书·子部·考工篇》,时人戏称"赵氏椒纸,可敌芸香"。

四、历史长河中的多维身影
赵秉冲既是传统馆阁体的守成者,又是金石学的破壁人。其书法在《皇清书史》中被赞"真草篆隶皆入妙品,尤以小楷得晋唐遗韵",而《履园丛话》更记其轶事:"每临碑帖,必焚香沐手,虽盛夏不解衣冠"。

这位游走于宫廷雅趣与学术考据之间的艺术家,正如其《二十四诗品册》中所书——"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在清代书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金石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