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与转折中国汽车工业七十年之合资案例

车车网事 2023-07-16 11:10:03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合资合作的企业,德国大众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组装、量产,到新能源转型的跌宕起伏;而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40年间最有力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针对汽车工业“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国家确定建立“三大”(上海、一汽、二汽)三小”(天津、北京、广州)轿车生产基地,并正式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1984年10月,经历6个年头的曲折谈判后,上海大众合资合同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次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公司(2015年更名为上汽大众)正式宣告成立,桑塔纳的组装生产,也顺利成为新公司的首个汽车项目。

  “这种时间跨度对长春来说实在太长了。”1987年,同为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的一汽也开启了以轿车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创业,拥有上一轮合资企业多方面的经验,让一汽领导层格外重视合资的成本及效率。因此,在经历了数轮谈判后,一汽果断放弃美国克莱斯勒整车技术的引入,转向与德国大众和奥迪的合作:以许可证方式生产奥迪100,用以替代红旗,并将一条在美停产的高尔夫生产线运抵长春,为之后的新车投产及高尔夫、捷达的相继引入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此后一汽-大众多款车型的火爆埋下伏笔。

  在一汽开启与大众、奥迪的合作后,由于采用装配生产与生产线改造并行的路线使其在轿车领域快速发展,奥迪100、捷达等车型纷纷涌入市场。1995年,奥迪正式加入一汽-大众,随着奥迪200的国产,成为日后与国际同步生产奥迪A6的过渡。

  同期,上汽大众也逐步提升桑塔纳国产化率,凭借由重点零部件供应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所组成的“国产化共同体”,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从引进之初的不足4%,提升至1996年的90%。重点零部件或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上汽大众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期、二期工厂相继落成,技术中心、试车场地也陆续建成启用。

  进入21世纪,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中国汽车市场也快速扩张,家庭用车逐步超越公务车,成为市场的主要需求。这一时期,大众的两家在华合资企业销量均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但区分来看,一汽-大众偏于对大众全球化车型的引进,而上汽大众则通过本土化的设计,打造出多款“中德混血”的特供车。

  成本低、空间大、外形符合国人审美……通过中方提供外观、配置设计,德方提供技术的方式,上汽大众于2008年上市的朗逸,成为国内销量最为可观的“特供车”,并衍生出朗行、朗境等,以至于新桑塔纳、帕萨特也都沿袭了这一成功的做法。

  尽管简配、标准降低或是平台老旧等问题是消费者频频提起的诟病,但对于彼时刚刚起步的中国车市而言,其实惠的价格和精准把握的市场需求,使上汽大众在21世纪初期发展的极为顺利,同时,先行布局SUV产品的优势,也助力了上汽大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于一汽-大众。

  如今来看,与上汽大众相比,一汽-大众的市场策略则是主打“技术优势”。跨过90年代末的“神车”捷达,一汽-大众快速投产了历经四代改型的高尔夫以及出自PQ35和PQ46平台的速腾和迈腾。比起“特供车”,一汽-大众众多车型均保留了原版设计,并搭载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ESP、TSI等多项市场同期的领先技术,加之奥迪、大众的双品牌运营,一汽-大众产品阵容完整覆盖了当时的中、高端市场。这也就形成了南北大众既保持一定的差异化,又在国内市场齐头并进的格局。

  步入2013年,大面积增加的新能源补贴试点,将合资品牌拉入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新造车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汽车市场由扩张到成熟再到饱和的阶段持续演变,在自主品牌的不断冲击下,合资车企的销量也在十年时间内从上涨走入下滑。

  自2019年开始,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销量相继遇冷,尽管大众汽车在电动化的转型速度上几乎超越其他所有合资品牌,但本土产品的先发优势、价格优势以及产业链成本优势等,使南北大众的“大象转身”并不顺利。

  至于传统燃油车,市场竞争加剧、需求转化以及品牌力的弱化,致使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近两年销量均出现降低趋势,其中,一汽-大众2022年销量为182.4万辆;上汽大众则仅132.0万辆,较2020年206.3万辆的销量相比,下滑幅度高达36%。

  回顾过往,多年的“特供”研发方式,似乎埋下了上汽大众销量暴跌的隐患。在国内汽车产品品类日渐丰富、自主品牌不断突破10万-15万元级市场的背景下,上汽大众各车型因“特供”引发的诟病逐渐显现,直至帕萨特、途观L在中保研测试“翻车”及上汽奥迪“强行续命”的阶段性失利,上汽-大众因为这一束束“稻草”的压力,跌落了往日的神坛。

  相比之下,无论是速腾、迈腾,还是CC,不断引入全球车型、最新技术的一汽-大众拥有着更强的竞争力。而旗下奥迪、大众、捷达三品牌各自坚守着高、中、低端市场,也为其提高在各级别产品的覆盖面积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一汽-大众在管理系统与采购模式上更具优势,尤其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放缓、零部件生产停摆的市场寒冬时,小批量、准时化的采购模式,为一汽-大众抵御车市下行带来了更多储备。

  结语:

  从1983年上汽大众的建立开始,合资品牌为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兴起与变革。尽管如今市场销量呈现出诸多转折与挑战,但合资企业多年铸就的制造能力与工业基础犹在,如大众一般的跨国巨头们,绝非一日即可超越和颠覆。

  面对新一轮的市场周期,相信合资品牌能够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重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全新定位与坐标;也相信在市场褪去当下的浮躁与喧嚣后,合资品牌将再度为中国市场带来惊喜与期待。

0 阅读:21

车车网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