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朋友,你穿过草鞋吗?
蜂走蚁忙花儿俏,车水马龙人从众。今天是三年大疫后的笫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草长莺飞艳阳天。就问你:脚底痒不痒?

网络图片
但是,你倘若穿着一双草鞋,打卡魔都外滩,试一下回头率的话,可能会被人怀疑哪根筋搭牢哉?亦或是宛平南路600号溜出来的?现今,草鞋的用途已发生革命性改变,一跃成为“农家乐”的时尚,一种装饰品,一种情怀的寄托。
鸡吃砻糠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我穿过草鞋,编过草鞋,还卖过草鞋。虽年代有些久远,但难忘曾经的蹉跎岁月。即使跳出了农门,从脱掉草鞋穿上布鞋,再穿解放鞋到老K皮鞋,送走朝阳,迎来晚霞。一路走来,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一路感恩,这便是乡愁。
做布鞋要布料,敢问布在何方?没有布做鞋,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年代的江浙农村,吃饭要粮票,烧菜要油票,穿衣要布票,洗衣要肥皂票,说多了冒冷汗,一个字:穷。还记得会裁缝的母亲,在替别人做衣服时,常为了节省一双鞋面布而算计着,宁波话“候分克数”成了热搜。
所以,乡亲们的脚始终离不开草鞋,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一样,口号: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无论是农夫、挑夫、樵夫、脚夫,还是送公粮、抬棺材,上山下乡,谁都得穿草鞋。特点是草鞋价格低廉,一般都买得起,或自己会编,除了登堂入室不大入流外,草鞋放起来方便,走起来轻便。

网络图片
清代嘉兴有词云:“柴扒一堆草一束,推得鞋成力用足;一双只卖几文钱,可怜推脱指尖肉。编草鞋是一问匠活,几乎是每家农户必须学会的技艺。搓捻之间,一张长凳、一个草鞋耙、一捆稻草,以麻绳为经,稻草为纬,搓拧交织,推紧挤压,便能制成鞋底厚实且严密的草鞋。
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一个人,没有文化不要紧,但一定要有“匠心”,也就是考验动手能力。我自己编的草鞋,非卖品,不求快捷,只求合脚,硬中有软,软中有柔,自作自受,俗称:家作货。农闲时节,也会把编成的一串草鞋,背到“肃洪桥头”去卖,家乡语:譬如勿得。那年代吃商品粮的人家给小孩子的压岁钱一般是0.20元,按价计,值草鞋四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说刘备卖草鞋是老本行。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协下成就了伟业,建立了蜀汉政权,“三顾茅庐”也因此载人史册成了民间美谈。而我,同样是村里出来的村民,同样都是卖过草鞋的“草男”,这辈子却混得不咋嘀,差别大了去了同志们。哎,百思难解?应了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然,这是《天方夜谭》升级版,纯属娱乐。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平时穿的都是球鞋、凉鞋、皮鞋、高跟鞋、旅游鞋、休闲鞋,继而老人鞋,再也不用穿草鞋了。
送句过来人情话:选一双合脚的鞋,走更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