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重新播出了一则关于俄罗斯卡52武装直升机的节目,画面中展示了这款“暴力美学”战机在卡莫夫生产车间的情况。
立刻掀起了一场关于我国是否会重启采购卡52的热议。
回望几年前,我国曾计划斥资七亿美元购买36架卡52武装直升机,但这笔交易最终没有达成。
如今几年过去,央视再次聚焦这款战机,背后透露出怎样的信号?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重启这一采购计划是否还有必要?
075型两栖攻击舰的“心病”2019年对中国海军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在上海顺利下水,这标志着我国海军实力大幅跃升。不过,军事专家们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如何为这艘巨舰选配合适的舰载武装直升机?
作为海军的新型主力战舰,075两栖攻击舰承担着重要使命。这艘战舰的飞行甲板,必须容纳多种合适的作战直升机。
并且在实际作战中,它既要具备对海面、潜艇的打击能力,又要为登陆作战提供火力支援。
而当时,我国的直10、直19等武装直升机都是为陆地作战而生,把它们直接放到海上,就像让一个习惯了陆地格斗的高手突然去海上打拳,难免会有诸多不适。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的卡52K武装直升机进入了我国的视野。这款直升机有着独特的优势:它采用可折叠旋翼设计,在有限的舰载空间里能停放更多数量;
机体经过特殊防腐处理,能适应海洋环境的侵蚀;配备了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的新型火控雷达,远超同类产品;还能挂载“天王星”反舰导弹,一发就能让中型护卫舰陷入瘫痪。
不过,卡52K最吸引人的并非这些外在特征,而是它那颗强劲的“心脏”。这款直升机装备了两台VK2500型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就达到了2500马力,比美国的阿帕奇直升机还要强大。
对于当时正在研发舰载直升机的中国来说,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毕竟发动机一直是我国直升机发展的瓶颈,高原运输、远海作战都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
2019年传出的消息显示,我国计划斥资7亿美元,从俄方引进36架卡52K武装直升机。若按单价计算,每架战机约需2000万美元。
在军事领域,有一个朴素的道理:和战争的代价相比,装备的价格都不算贵。何况卡52K不仅能解决075型两栖攻击舰的燃眉之急,还能为我国直升机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当时的采购计划虽然最终没有达成,但这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一方面,它暴露出我国在大型舰载武装直升机领域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我国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步伐。
事实证明,这种“危机感”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直20等新型直升机不断发展,逐步展现出独特优势。
但时至今日,我国海军的舰载直升机需求依然存在缺口。就在上个月,海军最新服役的第25艘052D型驱逐舰仍在使用老式的直9直升机,而不是更先进的直20。
重启采购并非“舍不得放手”如今央视再次播出卡52武装直升机的专题报道,不少人认为这暗示着我国可能重启采购计划。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海军力量正在快速扩张,新型驱逐舰、护卫舰不断服役,两栖攻击舰编队也在逐步成型。这些水面舰艇都需要配套的舰载直升机,而目前的供应却跟不上需求。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确实需要一批能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舰载武装直升机。直20虽然已经开始服役,但产能还不够满足海军的迫切需求。
卡52K在这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这款直升机早在2016年就随“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参加了叙利亚战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它的机身结构经过特殊设计,旋翼和短翼都可以折叠,非常适合在狭小的舰载空间内部署。防海水腐蚀处理、探测距离超200公里的新型火控雷达、多通道稳向瞄准系统,这些特点都让它成了一个“现成可用”的选择。
我国海军对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并不陌生。早期引进的卡31预警直升机就采用这种设计,飞行员和技术人员都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引进卡52K,就不用从零开始适应新装备,能够大大缩短形成战斗力的时间。这种技术延续性在军事装备采购中非常重要,就像你换一部新手机,如果还是用熟悉的操作系统,上手就会快得多。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直20,为什么还要购买国外装备?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直20确实是一款优秀的直升机,但它最初的设计重点是反潜和运输任务。
要将其改装成满足海军要求的舰载武装直升机,还需要大量的技术改进和实践验证。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从长远来看,引进卡52K并不意味着放弃自主研发。恰恰相反,通过研究和使用这种先进直升机,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技术经验。
特别是在大功率涡轴发动机、共轴双旋翼系统、舰载特种设备等领域,都能给我国的直升机研发带来启发。
不过,引进外国装备终究是权宜之计。从我国直10到直20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军事装备的自主可控。
卡52K的采购如果实现,也应该着眼于技术消化吸收,为未来的自主研发积累经验。而讨论背后,实际反映出一个深层问题: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自主创新,军事装备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军事史,没有一个大国是靠长期购买他国装备而崛起的。即便是短期采购,也都把技术消化吸收作为重点。这就像一个人,借别人的梯子可以暂时登高,但最终还是要造一架属于自己的梯子。
回顾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历程,从战斗机到航空母舰,从坦克到导弹,几乎每一个领域都经历了从“引进”到“超越”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战斗机,很多人当时觉得这就是“明智之举”。但仅仅20多年后,我国自主研制的歼20已经形成战斗力,性能远超苏27。这种跨越式发展,正是得益于我们在引进过程中注重技术消化吸收。
卡52武装直升机的技术特点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它采用的共轴双旋翼设计,能够省去尾桨,大大提高了飞行效率和机动性。
这种设计虽然在工程实现上有难度,但却为直升机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我国在研制直20的过程中,就借鉴了不少新型直升机的先进理念。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卡52K搭载的VK2500型涡轴发动机,虽然单台2500马力功率的数据确实令人瞩目,但也正因为发动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购买现成的发动机,就永远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研制的多型发动机已经开始装机使用。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几代航空人的心血。
军事装备的自主创新不仅关系到国防安全,还带动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以直升机为例,从最初的机械操控到现在的数字化智能系统,每一步进步都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材料科学、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这种技术外溢效应,使得军工领域的创新成果能够服务于民用产业。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军事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那些依赖进口的国家,在关键时刻往往会受制于人。就像疫情期间的芯片短缺,让很多国家认识到了技术自主的重要性。军事装备也是如此,只有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新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但这条路再难,也必须走下去。就像中国航天人常说的那句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军事装备领域,我们同样需要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当我们能够自主研制各类先进装备,不再受制于人,那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
俄罗斯那个破航母,三十多年出航不超十次,几乎次次出事故,哪里来的实战经验
快速成军,这是形势所逼。况且K52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专用重型武装直升机。必须多买,按中国军工的习性,过不了3、5年蜕胎换骨的自制版又成了世界第一。[点赞][点赞][点赞]
实事求是的说,卡52的机体作为舰载机的话还是非常优秀的,但也仅限于机体,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绝对不能用大毛的破烂货。
希望造船的时候,别专门为卡莫夫打造高机库,短甲板,尤其这个短甲板,一言难尽。
200公里的火控雷达,苏30都表示羡慕
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这块跟美俄差距有点大,直10的两台发动机还比不了阿帕奇一台。正视差距才能有长足的进步,现阶段来说卡52确实比直10和直20强,在引进整机的基础上还能附带发动机技术的话还是非常划算的。
这方面还是我国的短板,买来使用研究一下也不错。
卡52在外形上有着非常优秀的设计,如果我国能设计出类似卡52的舰载武装直升机,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仅共铀旋翼就能让两栖登陆舰多载多装
别放屁啦。
现阶段双赢,卡52还是不错的。但后续中国的改装,绝对美伦美焕
有颠脑子锈了,没看消息新型登陆舰带电磁弹射吗?上隐身的J35不比你低速低空直升机强?
做生意嘛,双赢
妈的,你买?
钢需!!
这款直升机电子设备技术落后
俄罗斯有产能供得上嘛!
彩购太少了,俄罗斯肯定不肯咯
这还用猜,肯定是国产的飞机又黄了呗
完全是谣传,不可能引进卡52
妥妥的军火大国
这家伙还是很抗揍的,看大毛二毛的比拼这家伙出镜率很高。反而吹得很凶的米28就没怎么出过镜!
回来就得改,除了基本结构不需要动!比如:雷达,火控,所有电子战系统,包括反电子战系统!就连机载武器都得换自己的!打起来,弹药跟不上,就只能当运输机了!当然“短吻鳄”还是又有点的,全天候,载重量大,机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