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奇清1劈开平江城门的敢死队员

大肥肥文史说 2024-11-27 21:00:41

作者:刘星宜

杨奇清

杨奇清(1911—1978),出生于湖南平江。

1928年参加青年义勇队,在平江爆发20万农军扑城时,充当敢死队员,率先攻入平江县城。

1929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

1930年5月参加红军,1931年,任红三军团宣传队指导员、三团三连指导员。

1932年8月,杨奇清任三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协助局长张文彬抵制“左”倾肃反路线,敢于为受冤屈的同志复查平反。

参加长征后,1936年任红十五军团保卫局局长,1937年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在实际工作中,对康生大搞”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进行抵制。

1938年冬,山东湖西地区搞”肃反“扩大化,杨奇清发现后,立即向彭德怀报告,得到彭德怀的支持,制止了事态的扩大。1941年,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委派,率工作团深入武安县游击区开展反蚕食斗争,粉碎敌人的进攻,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开辟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1942年,任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保卫局局长,做通伪乡长和日本翻译官的工作,营救被日军俘虏的同志,受到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的赞扬。是年冬,杨奇清组织人员,反复侦察,粉碎了敌人妄图暗杀八路军前方总部首长的阴谋。

1943年5月至1944年2月,杨奇清根据上级的安排在延安党校参加整风学习。

1944年3月,杨奇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社会部部长。

1945年12月,杨奇清调二野四纵队任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46年,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部长。

1949年初,任中央军委公安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政治保卫局局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1952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中南局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党组书记、部长,在他的具体组织指挥下,在湖南桃源和湘鄂西山区几次歼灭空投特务,给美蒋以沉重打击。1954年任公安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1959年,主持公安部日常工作,查明江青的哥哥李干卿历史问题,并将调查结果及时报告中央。“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受尽折磨摧残。经周恩来总理批示,1975年仍回公安部工作。

杨奇清于1978年11月逝世。

奇袭郑源祠堂的义勇队员

1927年7月,工农义勇军撤离平江,国民党卷土 重来,实行了残酷的“清乡”。国民党驻军阎仲儒旅伙 同地主豪绅成立的“清乡团”、“挨户团”等反动组织, 进行了大半年的烧杀抢掠,群众称之为“阎王清乡”。 白色恐怖笼罩全县,共产党的二十个区委及所属支部几 乎全部遭到破坏,七千多党员锐减成了七百余人。

地主豪绅弹冠相庆,在郑源祠堂里焚香祭祖,摆宴 庆贺,一时杯觥交错,语笑喧阗,猜枚划拳,吆五喝六。

他们毫不怀疑:共产党已经彻底失败,天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夜的帷幕遮蔽了大地的眼睛。

一支队伍如疾风卷过田间小道,似闪电撕裂乌云密 雾。领头的人身影矫健,我们早已非常熟悉,他正是杨 奇清。

原来,英雄的平江人民并没有被反革命大屠杀吓 倒,中共地下县委迅速恢复了党的组织,领导群众坚持 斗争,并且组建了拥有八百多人,三百多支枪的平湘游 击队和青年义勇队。

杨奇清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于 1928年初参加了青年义勇队。此刻,他就是领着这支 青年义勇队绕小路,走捷径,奇袭郑源洞祠堂,打敌人 一个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地主豪绅们已喝得酒意醺醺,醉眼矇胧,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全部成了青年义勇队的俘虏。

三个罪大恶极的“清乡团”和“挨户团”首领杨树 清、杨岩溪、杨甘丰被就地正法,其余的一个个战战兢 兢,磕头求饶,无条件地答应交粮交款,以赎前衍。

反动派的气焰一落千丈,他们总算明白了一个事 实:天下并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劈开平江城门的敢死队员

1928年3月16日,中共平江县委组织发动十余万 群众参加“扑城”行动,在从青壮年中间挑选“扑城” 敢死队员时,17岁的杨奇清积极请战,坚决要求参加, 成为了最年轻的一名敢死队员。

这天逢“六”,是逢集赶场的日子。天上的日头, 火辣辣的。

一大批游击队员按照预定计划化装成和尚道士,抬 轿迎亲的、抬神还愿的、做小买卖的、走江湖玩把戏 的、走亲戚看热闹的等不同身份的人,混过了白军士兵 把守的平江县城门关卡,进入城内。

杨奇清与其他敢死队员们则化装成担柴的、卖菜的、挑着剃头担子走街串巷的、卖字画代写书信的、看 相算八字的、张着布篷卖吃食的、卖狗皮膏药的、卖草 药的……在城门外各行其是。

一切都呈现出自从“阎王清乡”以来空前的热闹和 繁荣。

突然,像是哪家铺面开张,放起了鞭炮,“噼听啪 啦”的响声如同炒爆了一锅黄豆——这是攻城的信号, 是行动的命令!

只见杨奇清霍地从柴捆中抽出一把大刀,一个箭步 冲到城门前,手中大刀“唰、唰”舞动,在阳光下寒光 四射,两个守城门的白军士兵猝不及防,如同两截干柴 倒了下去。

跟着,杨奇清大喝一声,挥刀率先一路杀进城里。

在他身后,所有的敢死队员已一齐亮出各式武器, 发出声声怒吼,如同支支利箭,紧跟着他楔进城内,将 闻讯赶来的守城白军杀得七零八落。

而在他们身后,数万名革命群众举起扁担、锄头, 如山呼海啸,似地动山摇,从四面八方涌来。

已经混进城里的游击队员们也纷纷亮出真实身份, 高呼响应,相机配合,整个平江县城里顿时杀声震天, 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

激战至下午时,只剩下县政府的敌人负隅顽抗。

敌人火速赶来增援的两个师此时已距城十多里, “扑城”指挥部当机立断,马上撤退,致使敌人包围县城的阴谋破灭。

黄公略起义与平江起义的向导

山路上,金戈铁马,赤旗红军如飓风雷暴,掀天揭 地——这是1928年的7月20日,杨奇清在中共嘉义区 委书记涂正坤和区委委员李克家的带领下,参加了黄公 略率领的独立第五师第三团第三营在驻地嘉义镇举行的 起义。接着,杨奇清又作为向导,领着这支起义部队, 按预定行军路线经河泾、谢江、周方、恩溪、钟洞等 地,直趋目的地平江,去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部队 汇合,再按预定计划举行平江起义。

此时,黄公略部起义的消息已使国民党湖南省政府 主席何键大为震惊,惟恐这一把起义烈火点燃全省遍地 的反抗干柴,急令国军陈光中师全力进剿,务必迅速全 歼黄公略部。而陈光中急令黄少先团打头阵,从嘉义镇 开始,一直追着黄公略部不放。

杨奇清领着起义部队行至山口大利时,天气骤变, 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义军指战员们衣裳湿 透。杨奇清忙与黄公略商议,将义军带到了附近山中的 游击队驻地稍作歇息,暂避风雨。他们烧起篝火,烘烤 衣服同时筹措粮草。

游击队员们热情欢迎义军的到来,搬柴点火,烧茶 送水,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游击队的队长却因粮食问 题十分为难。也难怪他着急,游击队自己都是以野菜杂粮充饥,哪里还有粮食供应给义军,眼下就连做顿像样 的饭菜款待义军都有困难!

杨奇清对这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当即献上一计: 智取国军山口大利团防局,那里粮食、肥猪应有尽有。

游击队员们纷纷叫好,立即将杨奇清的妙计付诸实 施,而且十分顺利:先是利用团防局中队长是个好色之 徒,让几个女游击队员化装成到长寿街走亲戚的农家妇 女,因途中遇上大雨而到团防局驻地暂避,以此骗开了 大门。埋伏在门外的杨奇清领着游击队员们杀了进去, 一举俘虏了包括团防主任黎光宗在内的所有团丁。游击 队员们将粮仓里的大米、圈里的肥猪、后院池塘里的大 条大条草鱼、厢房里的大坛大坛陈年老酒,悉数运回游 击队的驻地,动手操办丰盛的酒席以便款待义军指战员 们。

这时,交通员来报紧急军情:陈光中的黄少先团不 等大雨完全停止,便催军急追,已经距此地不过十余里。

黄公略当机立断:必须歼灭这股直追不舍的顽敌, 才不会妨碍平江起义计划的顺利实现。但是,一个营的 义军加上游击队的力量仍然远远弱于敌人的一个整团, 若要取胜,必占地利。杨奇清提出虎形山的黄金洞一带 地形险恶,若在那儿设埋伏,可以以一当十,稳操胜 券。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敌人 引进伏击圈?

杨奇清又献上一条妙计:让一个女游击队员装扮成团防主任黎光宗的姨太太,杨奇清则装扮成护兵,让其 他人将他们用绳子捆住关在一间房子里,然后义军和游 击队故意暴露目标,向虎形山一带撤退。

黄少先那个团的尖兵排发现了目标,领着大部队包 围了游击队的驻地,但是空无人影,只有伙房里尚未煮 熟的米饭和来不及烹饪的大块鱼和刚杀的猪,以及被绳 索捆绑关在一间房里的“护兵”杨奇清和“姨太太”。

黄少先根据眼前的景象断定:黄公略部与游击队等 不及弄熟饭菜吃了再走,便仓皇逃窜。听了“姨太太” 哭哭啼啼讲述了被俘的经过和“赤匪”已往黄金洞方向 逃去之后,忙命令“护兵”杨奇清当向导,趁着大雨停 歇,领着全团急追“赤匪”,予以全歼。

山路崎岖,泥泞。

杨奇清领着黄少先团爬山坳,过溪涧,穿峡谷,看 看已是石牛峰下。黄少先已累得气喘吁吁,全团官兵也 一个个大汗淋漓,却不曾见到“赤匪”的一个人影。黄 少先不禁心生怀疑,叫来杨奇清,拔枪对准他,喝问他 带的什么路?

杨奇清却不慌不忙地抬手一指前面一座山峰,那上 面分明有一股浓烟在滚滚升腾,还隐约可见两个站岗的 人影。

黄少先喜出望外,果然“赤匪”就在山上,忙下令 吹起冲锋号,督责全团一鼓作气,分成两路,冲上山去。

及至两路人马在山头汇合之后,这才发现两个人影 只是套着衣帽的草人,那一股浓烟则是从一堆火子土里 面冒出来的。就在这时,杨奇清身子一闪,翻过一块岩 石,滚进了林深草密处。

黄少先情知中计,急令一个排去追赶杨奇清。同时 下令全团按原路后撤。

但是已经迟了,四面山头上一齐射来急风暴雨般的 子弹,掷来冰雹般密集的手榴弹,国军官兵被打得晕头 转向,丢魂失魄,夺路狂逃。然而,刚刚逃到山坡下 面,两边山崖上又有滚木擂石劈头盖顶地打将下来,只 打得一个个国军官兵喊爹叫娘,不死即伤。

这一仗的结果是黄团半数被歼,黄少先也当了俘 虏,缴获枪支数百条,弹药无数。更重要的是:排除了 平江起义的干扰。黄公略部于7月21日赶到平江之后, 彭德怀与滕代远即率领国民党独立第五师第一团会同黄 公略部,于7月22日举行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宣布成 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

孝顺孙儿与奇情丈夫

1929年元月8日,正是暮色苍茫,归鸦噪晚之际, 吕调梅煮熟了杨家十二口人的晚饭,那品种无非是平日 里吃惯了的辣椒、青菜,还有一盆酸辣汤。不想,杨益 德和杨全德兴冲冲地回来了,提出今晚要加几个好菜, 并且亲自动手,破鱼的破鱼,剥笋的剥笋。这光景别说吕调梅,就连家里其他成员也无不莫明其妙:今儿个既 不是谁的生日,又不是逢年过节,干嘛呀?

只有杨奇清心里明白:父亲和叔父是在替他进行庆 祝呢!就在今天下午,他经中共党员童干周的介绍,在 牛栏冲的小山坡上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注: 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喜事,只有身为中共党 员,并在乡苏维埃政府担任组织部负责人兼秘书的杨益 德和同样身为中共党员,并在乡苏维埃当干部的杨全德 知道。其他家庭成员可就全被蒙在鼓里了。

不过,有好菜吃终归是件好事。席间,虽说祖父杨该 能并不知情,却不断地喊杨奇清多夹菜吃,使得杨益德与 杨全德不时会心地一笑。但是,当杨奇清说出红五军要撤 离平江县城,他也要参加红军时,祖父却脸色陡变,将碗 筷往桌上一搁,斩钉截铁地否定了杨奇清的愿望。

“爷爷,我是去参加红军呀…… ”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祖父打断了杨奇清的 话头,也堵住了杨益德和杨全德准备劝说他的两张嘴 巴。最后归结为只要他活一天,杨奇清就一天不准参军 离家。临了,竟含怒拂袖而去。

跟着,便是祖母冲着杨奇清的絮絮叨叨,虽说和风 细雨,但其明明白白的意思,却与祖父同出一辙。

杨奇清一时无可奈何。杨益德与杨全德都是孝顺之 人,自然都不能公然违背父母的严命。

于是,在红五军撤出平江县城之后,杨奇清就回到地方游击队,在辜家洞、灶门一带坚持游击,组织暴 动。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传送情报,为游击队 偷运食盐。一次,游击队袭击岭川地主武装“挨户团”, 杨奇清先行潜入岭川作内应; 一举消灭了“挨户团”, 并缴获六十多支枪。

一天,杨奇清接到祖父病危的消息,不禁心急如焚, 十万火急地赶回了家中。已处弥留之际的祖父,竟然提 出一个出人意外的要求:让杨奇清立即结婚。至于新娘 则是已经请媒人谈定了的一位同村姑娘,名叫方祥玉。①

① 1932年1月,杨奇清在夺取赣州之役中身负重伤,消息传到家 乡,称其已经牺牲。方祥玉乃改嫁。

这位方姑娘在全村的未婚女青年中首屈一指,无可 挑剔,而且早就芳心暗许了杨奇清。但是,杨奇清毕竟 与她只是相识,而不是相好,并无感情基础。而且,杨 奇清心中明白:祖父此举是为了在生前目睹孙儿成家, 更是为了用娶亲来系住杨奇清,使他断绝离家参军的念 头。因此,杨奇清不能应允。

然而,此情此景却不容他不应允。祖父眼看难以支 撑,却强调若看不到杨奇清成亲便死不瞑目。一时,祖 母哭劝,婶娘哭劝,老哥嫂哭劝,就连杨益德与杨全德 也劝说杨奇清,不能让祖父抱憾西归。

杨奇清已是泪流满面,祖父对他的百般疼爱,千种 关怀,涌上心头。但听“扑通”一声,他双膝跪在祖父的病床前,满口应允了祖父的要求。

于是,就在第二天匆匆举行的婚礼之中,祖父带着 一丝满足的微笑阖上了双眼。

杨家在同一天办了红白两件喜事。

祖父的丧事刚刚结束,整个形势便急剧恶化。国民 党军加上“清乡团”、“挨户团”步步逼进,沿途制造的 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不少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遭受到敌人 的摧残,杨益德与杨全德所在的乡苏维埃,以及杨眉高 等“赤色分子”也开始往大山之中转移。

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杨奇清向方祥玉提了一个问 题,让她回答。那问题是:“我的脑袋有三个人要,国 民党要,红军要,自己要。国民党是要我死,红军是要 我活,自己是要革命。你说怎么办?”

方祥玉回答不出,但她清楚如果拖着丈夫不让他去 参加红军,则无异于害了丈夫。

于是,就在1930年4月30日,杨奇清拿到了中共 地下党组织开给他的参加红军的介绍信。但他没有忘记 曾与他一起参加革命活动的伙伴们,担心他们在即将出 现的白色恐怖中遭到敌人的迫害,登门劝说他们也去参 加红军,这其中就有杨二宝。只是由于杨二宝瞻前顾 后,犹豫不决,杨奇清没有时间再等待,便留下路线 图,领着其他人踏上了寻找红军之路。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