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六变”记

文以传道人 2024-03-26 11:23:58

“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美籍华人杜维明教授曾如此断言。

不知何时起《认识王阳明》《传奇王阳明》《王阳明大传》等大量关于王阳明的著作在各地出版,王阳明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那么王阳明究竟有何魅力,让500年后的大家如此追随?

王阳明(1472-1528),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后世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波折起伏,在众多领域取得显赫成绩,但能留存至今且深深影响每一位追随者的却是他的哲学思想。从王阳明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思想变化,以龙场悟道为分界点,可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他的六次思想变化过程。

泛滥于词章。王阳明出生于书香世家,启蒙教育基础扎实。他早年笃信理学,遍读朱熹之书,并在18岁从江西娶亲返回余姚途中拜谒了年近古稀的理学家娄亮。娄亮说:“宋儒格物之学,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大为信服,深受影响。21岁时,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格物穷理”理论,面对竹子做“格物”的工夫,沉思了七天,一无所获,开始怀疑程朱理学不可信。转而一头扎进世俗词章之学,虽说文学造诣大有提高,但渐感词章艺能“不足以通志道”,感慨人怎能把有限的精神投入到无用的“虚文”中。

出入于佛、老。王阳明在“格竹”失败、厌倦词章之后,转而开始学习佛老之学。王阳明游历仙佛之家九华山,拜访蔡蓬头,并留下摩崖题刻和诗词。他还在会稽山阳明洞修炼行导引术,且达到了通透的程度。“阳明”这个号就是他在绍兴筑阳明洞而来。但王阳明并不认同仙佛遗弃人伦的做法,他说:“释氏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回归儒学。1505年,王阳明34岁,在北京与具有心学倾向的陈宪章的学生湛若水一见定交。此时的湛若水在老师陈宪章提出的“主静心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体认天理”。而王阳明在格竹失败的时候已经体悟到了“格物致知”并非外求,虽然他对心学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深刻,但思想中陆九渊心学的影子非常明显。因此二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决议共倡“圣人之学”。自此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入了从“泛滥词章各家到归于圣学”的转折期,完成了其心学的第一步重要构造。

“龙场悟道”既是王阳明生命中的一次巨大转折,也是阳明心学的起点,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由此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经历了所谓“后三变”。

第一阶段是王阳明在贬谪贵州期间,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1506年,王阳明35岁,因上疏救戴铣等言官而得罪权宦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谪到贵州龙场(今贵州省修文县)任驿丞。当时的龙场是蛮夷之地,王阳明只能靠住山洞,食野菜为生。龙场三年,王阳明不仅未走向消沉,反而顿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无须外求。1508年,王阳明第一次在贵州的龙冈书院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是王阳明对朱熹“先知后行”的反驳,也是对当时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却依然勾心斗角、腐败堕落的批判。所以“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自律的问题,更是士大夫在身处人生困境时的精神支撑,只有确立对儒家的坚定信仰,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个阶段是王阳明在江西平定宸濠之乱后,提出了“致良知”学说。1519年,王阳明在奉命去福建平定兵险的途中听到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消息,折回江西,召集了两万多义兵,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仅用35天时间就在鄱阳湖边活捉宁王。这是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功,但这次军事行动并未获得任何封赏,反而招致了一场灾祸。明武宗想南巡游乐,要求亲自领兵重新活捉朱宸濠。此时太监张忠、许泰及其党羽的多方构陷,想要致王阳明于死地。1521年,王阳明在南昌提出“致良知”之教。用王阳明的话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眼法藏。……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所谓“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我固有之”,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致”是达到、追求、扩充的意思,也是“知行合一”中的“行”的意思。“致良知”命题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第三个阶段是王阳明与弟子在家乡的一场“天泉证道”。1527年,王阳明晚年被起用前往广西征讨思恩、田州等地土司的反叛。起征前,王阳明与弟子王畿、钱德洪在伯府邸内的天泉桥上关于其晚年提出的“四句教”展开了一场争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泉证道场景复原

“四句教”的意思是:人的心体是至善的,但是呈现的最初状态是无善无恶的;有善有恶就是人有了意念才有了善恶;良知能够辨别善恶;为善去恶需要下格物的工夫。王畿认为既然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知、物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其思想被学者认为流入了禅宗一脉。钱德洪认为心体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人有私欲,所以需要格、致、诚、正、修那些工夫。王阳明认为:两者的观点正好互补,王畿的观点是适用于聪明之人,而钱德洪的观点适用于一般的人。

无论是“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是“四句教”,王阳明始终希望用儒家思想来匡正道德人心,以道德来挽救社会危机。

500多年前的王阳明培养了大批学生,仅嫡传弟子就有三五千人之多,分布在中国各个地方。由于弟子们的传播和弘扬,阳明心学得以绵延不绝。500多年后,浙江、贵州、江西、广东等地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多个场合上百次地提到王阳明及其“知行合一”等思想。那么在当下提倡阳明心学有何意义?

阳明心学启迪我们尽早立志。王阳明从小立下读书要成为“圣人”的志向,虽然经历了龙场悟道、忠泰之难等重大人生磨难,却始终没有改变初心,最后做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有了明确的志向和清晰的目标,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和坐标,人才会专注,才不容易偏离方向,迷失自我。

阳明心学倡导我们完善自我。如果用哲学的方法来看待阳明心学的意义,就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做对的事情。王阳明在“格竹”失败后,认为“格物致知”是革除物欲,要通过“致”的手段来达到“良知”的状态。所以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提倡阳明心学也就是告诉每个人在各个行业从品质、细节、美学上深入,不断修炼和提升自我去追求“至善”,进而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阳明心学引领我们认识传统文化之博大。阳明心学不仅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转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大融合”和“大淬炼”。在阳明心学中,我们不仅窥见儒学,也兼而触及道家、佛学、法家等等。所以,学习阳明心学是进入传统文化一个绝佳的入口,发掘和弘扬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也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来源:“宁波社科”公众号

欢迎关注

0 阅读:0

文以传道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