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重灾区”,藏着多少惊人乱象?

职场的参读 2025-03-25 18:04:49

最近,某地区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上重拳出击,公开一系列基层痛点问题,并积极整改,效果显著。这些问题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基层工作困境,亟待关注。

文山会海首当其冲,堪称“重灾区”。有的县级政府办公室,一年接收文件超3000份,日均处理近10份。县本级一个季度会议多达170余次。如此高频的文件与会议,基层干部如何有精力落实工作?迎来送往也毫不逊色,个别村一年接待调研考察200多批、4000多人次。而考核方面,部分乡镇街道竟需应对500多项考核指标。这些无谓事务严重挤压基层服务群众与推动发展的精力,减负迫在眉睫。

其实,基层减负问题大家都很清楚,关键在于能否直击要害,从根源解决。但现状是,部分地方空喊口号,毫无实际行动。以此次曝光的问题为例,数据详实,只要深挖,定能找到问题源头。比如,文件多是哪些部门不顾基层承接力滥发?会议频繁是哪些人热衷形式主义?调研考察频繁,有多少真正有价值?大规模考核,又是哪些部门随意定指标?深入分析,才能揪出问题单位,完善制度,有效治理。

其中,调研考察乱象尤其值得关注。个别村一年接待数千人次调研,这不全是坏事。若工作出色、亮点突出,吸引关注,不仅是对工作的肯定,还能展示成果、促进交流、带动地方宣传与经济发展。可现实却沦为形式主义重灾区。

深究原因,一是接待负担过重。为迎接调研,基层在材料准备、环境整治、现场布置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接待费用也成为沉重经济负担。二是形式主义严重。部分调研考察纯粹走过场,只看成绩,对问题视而不见,基层反映问题也石沉大海。三是调研极度不均衡。一些地方只关注少数典型,忽视问题多、基础弱的地区,既不公平,也无法全面了解基层,解决核心问题。四是虚假打造调研点。部分调研点靠重金包装,毫无复制与推广价值,只为应付检查,毫无实际意义。

这些问题既暴露调研点自身问题,也凸显调研组织者的失职。整治基层形式主义、推进减负刻不容缓。只有精准发力,从源头解决,才能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职。大家对这些问题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