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石油美元”,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元的强势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一股“去美元化”浪潮席卷全球。
与此同时,欧元区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重,这也预示着国际货币体系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其中人民币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据环球金融协会发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当今国际货币支付中,美元依然占据着49%的份额,欧元则占据着21%。
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人民币又在国际货币支付中占据多少份额?

众所周知,美元的霸主地位并非与生俱来,那是在一战后,全球货币体系陷入混乱,各国竞相贬值货币,急需一个强势货币来维持秩序。
恰好在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脱颖而出,所以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便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也使得美元成为了全球主导货币。
然而,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对黄金兑换的需求增加,固定汇率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但紧接着,在上世纪70年代,沙特等石油出口国选择以美元结算石油交易,所以“石油美元”体系的也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都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可美国非但没有用美元的影响力帮助其他人发展,还将美元作为制裁工具,甚至还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而滥发货币导致全球通胀。

美国的狼子野心引起了众怒,所以“去美元化”浪潮应运而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虽然美元至今仍占据国际货币支付的半壁江山,但影响力却大不如前。

欧元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它和其他单一国家主权支撑的货币不同的是,欧元是多个国家联合体的产物,先天缺乏主权信任。
再加上,欧盟内部的经济实力差距悬殊,欧债危机的发生也暴露了欧元体系“一损俱损”的风险,这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达成共识。

所以,当别的货币因为国家实力上升而增值时,欧元却因经济增长而变得矛盾重重,最终导致欧元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占比持续下滑。
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如今也面临着经济相对衰落的困境,英国脱欧的冲击也进一步加剧了英镑的贬值。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起步较晚,是在1996年中国取消了对人民币的相关限制后,人民币才有了国际化的基础。
2009年,中国开始试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尽管人民币国际化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其经济实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和投资,这也使得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如今,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占比是4.74%,排在全球第四位,虽然还无法与美元、欧元掰掰手腕,但去年人民币已经连续十个月位居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不过,人民币仍面临着来自外界的竞争压力,所以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其实说到底,“去美元化”的浪潮并非偶然,它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元霸权、美国货币政策,以及对建立更加多元化和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
为了规避美元风险,许多国家开始尝试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并积极探讨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可能性。

不过,美元凭借其长期积累的优势和惯性,在短期内难以被撼动,要彻底改变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去美元化”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其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各国力量的对比。
参考资料:
2024-08-26中国经济网: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创新高 连续9个月居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


什么时候人民币国际支付超30%了,中国才算真正崛起!
现阶段全力支持欧元是无奈而明智的选择。虽然说中围对外买石油天然气支付欧元有点莫名其妙,但这种意思美国人欧洲人特别是欧盟国家的人肯定能理解,欧盟国家的人一定乐见其成。即使与现在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东盟也应商讨用欧元结算,中国挑头这样干肯定惹恼美国,但美国人挑事再先,你不仁不能怪我不义。而且这样干很可能让美国迁怒于欧盟,挑动其对立,或许有杠杆率效应,干好了事半功倍。现在盯着人民币国际化占比没意思,等着水到渠成水涨船高可能更现实点。想问题换一种思路可能柳暗花明,因为中国经济的各种体量在那里。
第二大经济体,占比百分之四,太少,只能慢慢途之
全球第四?是不是比日本还低,这4%也基本是香港那边在用吧[得瑟][得瑟][得瑟]
这个含我们自己进行的货币交换吗???加上那个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吗?
比重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就不要多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