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李元元院士(2013年当选)
李元元,1958年10月3日出生,籍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2年6月,李元元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1987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铸造专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方向)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99年3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3年9月,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1年9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7年4月,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8年11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21年10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2022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副主任。
李元元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和创新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成形固结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研制出多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新材料和重要零件;研发出高性能铝青铜合金、白铜合金、锌合金、挤压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等;成果应用于我国制造业中,解决了相关的技术瓶颈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3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被SCI收录186篇、EI收录283篇,各类他引2664次;出版专著2部,主编著作1部、教材1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尤政院士(2013年当选)
尤政,1963年12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机械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
尤政于1981年考入华中工学院 ,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在清华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1992年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工作;1994年晋升教授;1998年至2000年担任英国萨里大学空间中心访问教授;2005年至2007年担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2005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7年至2012年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任院长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6] 。2021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尤政长期从事微米纳米技术、智能微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及其工程实践,作为总负责人主持设计、建造、发射和在轨运行“TH-1”、“NS-1”、“NS-2”等多颗微纳卫星,其中NS-1卫星是当时世界上在轨飞行的最小“轮控三轴稳定卫星”,为我国空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制了微型MEMS储能器件及能源微系统、MEMS太阳敏感器、微/纳型星敏感器、MEMS开关/继电器、MEMS扫描镜及探测微系统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器件与微系统,且多种产品已经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应用。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与国家级奖励不重复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发表SCI/EI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
丁烈云院士(2015年当选)
丁烈云,1955年11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副部长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省委员会副主席。
1982年1月,丁烈云从武汉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后任武汉建材学院助教;1994年8月,任武汉城建学院副院长。1999年3月,任武汉城建学院党委书记、院长;2000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正厅级)、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产业集团党委书记;2003年6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11年1月,任东北大学校长;2014年3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1月,不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丁烈云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构建了数字建造理论和技术框架体系,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模型、标准和平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桥梁、石化等重大工程,为提升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中国建造2035战略”等成果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文件,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8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主编《数字建造》丛书获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主编《房地产开发(第四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马丁院士(2017年当选)
马丁,1957年4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妇产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1982年12月,马丁在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1988年7月,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任住院总医生;1990年12月,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3年3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任客座助理教授;1995年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任助理教授;1997年11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长期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通过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缩减手术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使年轻妇女保留生育功能成为可能。同时在宫颈癌早期预防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并适时将创新科研成果进行临床转化应用,ADVTK拮抗肿瘤转移制剂(国家Ⅰ类新药)已进入临床Ⅲ期试验,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主编《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第5版)》,主编国家医学生八年制规划教材《妇产科学》和英文版《妇产科学》。
邵新宇院士(2019年当选)
邵新宇,男,汉族,1968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198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4-25] ,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1986年8月于江苏省靖江县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免试保送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大学期间担任全国学联副主席、湖北省学联副主席、校学生会主席。1990年被免试推荐攻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9月直攻博士。1995年1月至1998年8月,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联合培养(期间参与福特汽车公司的发动机曲轴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项目和汽车注塑模件公差设计专家系统项目的开发工作),1998年10月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起历任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学院副院长、院长。2008年7月起历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17年12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2021年9月任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2022年9月任湖北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
长期从事机械、激光加工工艺与装备,以及制造系统优化的研究和开发:发明复杂薄壁件大功率激光加工新工艺,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条轿车和商务车车身顶盖-侧围激光焊接生产线、国际首台车身不等厚板激光曲线切焊一体化装备;攻克发动机曲轴精磨、缸体精镗关键技术难题并研制成功成套装备,主持研发成功整车与发动机制造执行优化系统;成果在一汽、东风、上汽、广汽等广泛应用;面向航空航天、海工船舶等关键零部件高质高效制造需求,主持研发了多能场复合加工工艺与装备,应用于国家型号产品和重点工程。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与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出版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
邬堂春院士(2021年当选)
邬堂春,1965年7月25日出生于四川简阳,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邬堂春于1988年从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1993年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分子遗传与发育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农药毒理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 ;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长期从事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中国乃至世界预防医学实践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破解了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成效显著;揭示了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大病因,提出改用清洁能源和有效通风的预防措施,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预防对策;深入研究了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在JAMA、Nature、J Clin Oncol、Circulation等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本科教材和《环境与精准预防》等著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国士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