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聊养老金,具体是养老金收付方式与人口老龄化的话题。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快递员小李的“两难账单”
“每月工资7000,扣完房租、车贷和孩子的补习费,到手只剩2000多。还缴纳社保金?我连明年能不能干这行都不知道,交了几十年后能不能拿回来?”33岁的快递员小李,听说从2025年起延迟退休后,干脆断缴了已有半年的社保。
“不如现在多存点钱,老了还能应急”

案例二:农村养老的“4.5万元选择”
河北农民老刘59岁,因凑不齐补缴养老保险的4.5万元,如今每月只能领240元养老金,而同村李叔因补缴了养老金,月养老金近2000元。已开启旅游计划。
以上案例反映出一个深层矛盾:农村养老金缺口达78%(2023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触目惊心的现实!
再来看看年轻人的困惑: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度下的“信任鸿沟”当前,养老金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以现收现付为主,说白了就是年轻人缴纳的社保金用于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这种“接力”模式本意是互助共济,但面对2025年60岁以上人口超3亿、占总人口21%的严峻老龄化趋势,难免让年轻人开始质疑:“我交的钱,未来还能轮到我领吗?

平均每1.3个缴费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来源于人社部数据)。那么预测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变成1个年轻人养2.5个老人。
而更严峻的现实是:
缴费人数下滑,断缴率升高:2023年灵活就业人员断缴率同比激增23%,2023年养老金缴存人数首次下降,灵活就业群体达到2亿人,断缴、退保现象加剧。
另外,替代率下降: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从2000年的72%降至2023年的44%,
此外,人口结构失衡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另有调查显示,仅少数年轻人相信缴纳社保对养老有用,一部分持观望态度。
综上所述,如何重构年轻人对养老金的信任?笔者认为:首先是制度必须透明化:让年轻人看到“钱去哪了”从2025年起,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全面落地,养老金“统收统支”,地方挪用风险降低。建议定期公布养老金投资流向与收益率(比如2023年社保基金收益超5%),增强透明度。

跨省调剂翻倍:广东、江苏等结余大省向东北、西北“输血”比例从4%提至10%,缓解东三省1个年轻人养1.8个老人的燃眉之急 。
②差异补偿:对高危行业实行“工龄加速累积”比如室外工作满15年可提前5年退休 。
③ 国企利润“反哺”养老金池将国有资本划转社保比例从10%提升至25%,年增资超5000亿元,这样便可覆盖2000万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 。
④建立多层次养老金体系,减轻社保负担,企业缴纳年金与个人养老金
鼓励企业为员工缴纳年金,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补充。
比如:个人养老金账户年缴1.2万元可享税收优惠,长期复利下收益远超储蓄,强化复利效应宣传,
可以用数据说话——若30岁起每月定投2000元养老储蓄,按8%年化收益计算,60岁可积累298万元。
让年轻人明白:时间杠杆比缴费金额更重要 。
结语:养老金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当90后迈入退休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8亿。而破解这个困局的关键,不是指责年轻人“短视”,而是要用制度证明:今天缴纳的每一元社保,都在为30年后的自己累积养老金筹码,为幸福的晚年生活铺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3年统计公报》、人社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