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2):“苛政猛于虎”、“嗟来之食”两个故事的由来

周生南山 2024-03-27 09:32:52

《礼记.檀弓.下》是“礼记”全书的第四篇,其中成语“苛政猛于虎”、“嗟来之食”两个成语皆来自于此。

一、成语“苛政猛于虎”

释义:

“苛”,苛刻、严厉、繁琐;“政”、政令。“苛政”,即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

"于"介词,比,表示比较。

全句“苛政猛于虎”,意为苛刻、暴虐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苛政猛于虎”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有重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从泰山旁边路过,看见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就停下车,俯身凭轼专心地去倾听。然后让子贡去询问那位妇人:”听您的哭声,好像接二连三遭到不幸似的。”

妇人止住了哭声回答道:“不错,以前我的公爹被老虎咬死了,接下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近来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夫子问道:那么为何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回答说:“由于此地没有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夫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得,繁重的徭役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短文叙事说理,揭露了社会统治者严苛的赋役及暴政对人民伤害的烈度超过了虎患。

二、成语“嗟来之食”出于《礼记.檀弓.下》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出现严重的饥荒,黔熬在路边准备好饭食,用来给经过的饥民充饥。

有一个饥民,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目光迷迷糊糊地走来。

黔熬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汤罐,用怜悯地语气喊道:“喂!来吃吧!”

那个饥民抬起眼看看他说:“我就是由于不愿意吃嗟来之食,因此才落到这种地步。”

黔熬听了急忙上前向他道歉,但他还是不愿意吃,因而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之后,就说:“恐怕不该如此吧!人家没有好声气叫你吃,你当然能够拒绝,但是人家既然已经道歉了,那就应当吃。”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尽管悯人饥饿,行善的意图良好,但不客气的招乎,带有轻蔑侮辱性的施舍,自然会引发被施舍者的反感和拒绝。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即使做好事也要尊重他人。

(本文参考取材《礼记》,图片来自互联网)

0 阅读:0

周生南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