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跟智玄大师在五台山论道—下集,价值千金!

明清情感故事 2024-11-02 20:22:45

上一集说到了佛教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以人类死后上天堂的贪念,引导人性去向善。

也以人类害怕因果报应的恐惧,去制约人性的恶。

大概了解了佛教的运行规律。

也了解了佛教修行,在于悟,不在于相。

何为佛,觉醒之人,大彻大悟之人皆为佛,自己心中的身。

丁元英和智玄大师,两人互相交流的对于佛的理解后,智玄大师很是欣赏丁元英。

于是进一步邀请丁元英去“茗香阁”品茶聊天。

丁元英把自己在王庙村杀富济贫的来龙去脉,讲给了智玄大师。

智玄大师说道:“施主已胜算在手,想必也应该算到得手之后的情形,势必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译文:你已经胜券在握了,也想得到成功之后的后果,肯定会招来一批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你的人。这个是让人觉悟之路,岂止是杀富济贫这么简单?

智玄大师继续说道:“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妙在以扶贫而命题。当有识之士骂你比强盗还坏的时候,责骂者,责即为诊,诊而不医,无异于断为绝症,非仁人志士所为,也背不起这更大的骂名。故而,责必论道。”

译文:扶贫工作即使不立即产生显著成效,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发一些改变。扶贫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议题,它触及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个人尊严等多个层面。

当有人指责你时,这实际上是一种“诊断”,是对你行为的某种评价或看法。但仅仅指责而不提供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就像医生只诊断不治疗一样,是无益的。因此,面对指责时,应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 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全少不违天道朝纲。”

译文:传统观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过度依赖外部因素,如父母、朋友、宗教或政府等,而缺乏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精神。

这种依赖心理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依赖心理是长期形成的文化属性,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

丁元英表示并不刻意去评判或改变整个文化或社会结构,而是选择在已有的社会现象和事件中寻找机会,推动事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希望通过借助有影响力的人或声音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同时保持对天道(自然规律)和朝纲(社会秩序)的尊重。

丁元英还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儿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译文:佛被认为是达到了无忏(无需悔过)无愧(无愧于心)的境界,代表了最高的智慧和德行。

晚辈只是读了书的一个普通人,我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来别人的批评和责骂,但是我相信佛不会责怪我。

虽然我认为佛不会骂,但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并不能确定佛真的不会对我有所不满或责备。

大师是那些能够代表佛说话、传播佛法、启迪众生的觉者。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

译文:本人是佛教徒而已,断不能代表佛陀说话,也不是什么大师。

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对于如何得救都有各自的说法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大爱不爱,大情无情。老天不会因为羊可怜,就不让狼吃它。

老天爷的爱就是让世界万物各自去竞争,留下适合生存的人或事,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智玄大师继续说道:“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 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译文:弱势群体的得救之道,有但是很渺茫。竞争对于社会活力很重要。在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欲望,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竞争虽然带来了社会的活力,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差距和等级制度的产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强弱之间的痛苦心态,佛教通过修行来帮助人们解脱内心的苦难,修一个平常心。

丁元英还说:“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 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译文: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大中华传统学派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挑战。

传统文化是在皇权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其核心理念如“皆空”(佛教的空性思想)、“无为”(道家的无为而治)、“中庸”(儒家的中庸之道)等,虽然有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抑制个性以求生存和求解脱的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社会中可能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传统文化教导人性要温顺,这样好被统治者管理。但是也是因为温顺顺从,就没有能力去创新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仅仅坚守传统而不进行创新和传承,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陷入僵化和死亡的境地;而如果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那么传统文化就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面智玄大师改了丁元英的诗。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译文:在悟道之后,人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命运并非偶然,而是由各种因缘和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更加坦然地接受和面对自己的命运。

修行过程中能让人觉醒证悟进步的就是真经,真经不是靠学靠悟。

无论是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败还是消亡,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心、随力、随缘。

最终两人欢快结束沟通,智玄大师点破了丁元英担心的因果,让他顺其自然让事物去发展去竞争。

同时智玄大师也赞叹作为普通人的丁元英对佛法有如此的透彻和造诣。

我想起来道德经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爱或歧视。

圣人在治理国家或处理人际关系时,不会因个人的喜好或厌恶而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而是遵循道的原则,平等对待所有人。

2 阅读:158

明清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