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山东威海,英水兵不怀好意撒糖果,南门外一群女子洗衣忙

醉薇聊历史 2023-08-14 14:49:00

威海又名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战略要地。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此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

1898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强行租借了威海卫,直到1930年10月1日,中国才收回了,威海卫被英国强行租借了三十二年之久。

本组图片拍摄于1926年前后,为驻守在威海的英国人所拍摄。从中可以一窥90多年前威海百姓的生活状况。

南门外

这是1926年威海南城门外的景象,城下马路旁边就是一条溪流,附近的妇孺经常聚集于此,大人洗衣聊天,孩子在旁边玩耍,谈笑声中伴着孩子的嬉戏声,颇为热闹。

山泉水

元代时威海叫“清泉夼“,可知这里的泉水之清。有水的地方,就能看的妇女忙碌的身影。图中的两名妇女正在小溪流边洗衣服,溪中的水看着非常浅,却是正宗的山泉水,水质清冽,俯首可饮。

洗衣女

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妇人们总是结伴来溪水边,将一个蒲团铺在乱石上,然后跪在上面洗涤衣服。裹着的小脚和身边盛放衣物的筐子,无一不带有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经线师傅

女人们勤快,男人们也不示弱。图中的老汉正在经线操作,这是棉线上织布机前一道必要的工序,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完成。在其背后就是威海的城墙,城墙看似不高,却非常坚固。

一座小庙

威海有很多寺庙,比如法华院、仙姑庙、广福寺和刘公庙等等。图中的庙宇虽然规模很小,造型却十分精致,尤其是屋脊上的雕刻,繁复而精美。

商人们

一群男人站在英国兵营附近的一条商业街上,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戴着和“老夫子”同款的帽子,可见当年之流行。身后是他们经营的店铺,茅草覆盖的屋顶,看着比较简陋。里面主要经营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商铺面向的顾客主要是外国人,门口的招牌上写着英文。

戏楼

说到老威海,戏楼是少不了的。民国时期威海有二十多座戏楼,有的建在庙前,有的建在街旁。另外还有几座建在水边,人们可以坐在船上看戏,就像鲁迅在《社戏》里写的那样。

围观洋人

几个英国水兵来到距离驻地较远的一座村庄游玩,吸引了大批村民前来围观。注意看村民的房屋,虽也是茅草屋顶,但墙壁却是砖石垒砌的,说明这里的人们相对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富足的。

抢糖果

一名英国水兵戏谑地往地上撒了一把糖果,引起了人群的骚动,孩子们纷纷弯下腰捡拾地上的糖果,个别的成年人也参与其中。

矛盾

有些孩子因为抢糖发生了争夺,这也是英国水兵乐意看到的。本来可以发给孩子的糖果偏偏撒在地上,他们的初衷就是不怀好意 。

母亲和孩子

图中的这位母亲看着很年轻,却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过去的人结婚很早,女孩子常常十五六岁就嫁人了,加上多子多福的观念,有这么多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菜园子

居民区附近的是一片菜地,一名男子正在使用“桔槔”汲水灌溉。现在“桔槔”这种工具几乎绝迹了,当时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因为采用了杠杆的原理,操作的人不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将水从深井里提上来。

水中嬉戏

夏日里的小河是孩子们的乐园,这些孩子在海边长大,每个人都有一身的好水性。但大人们依旧不肯放心的,在照片中就可以看到有一位母亲正坐在河边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船上的孩子

十一名男孩子站在一叶小舟上,他们大多刚刚从水里爬上来,赤裸着身体。面对着镜头,他们丝毫没有避讳。在所谓的文明人眼里,这些人都被称为“野孩子”,但他们有着最无忧无虑的童年。

骡轿

由两匹骡子驮着的轿子,结构简单却非常实用,轿顶是用苇席圈成的,乘客坐在两根棍子架着的木板上。通过坑洼不平的道路时,颠簸的幅度很小,相对比较舒适,最适合老人和儿童乘坐。

老当益壮

从前乡村内的商店很少,人们购物除了进城,便仰仗这些走村串乡的货郎了,虽然这些货郎只卖一些针头线脑或水果甜点的小东西,却很受人们的欢迎。图中的老爷子是一个老货郎,胡子全白,精神矍铄,挑着担子行路毫不吃力。

(感谢支持!更多威海卫老照片,请看下方的《山东威海老照片合集》!)

0 阅读:1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