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个平常的一天,陈毅的夫人张茜在邓颖超的邀请下,来到西花厅。邓颖超和张茜见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听从周总理的吩咐,给张茜做做工作。
那个时候,我国外交事业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陈毅等人经一番讨论,觉得外国领导来华访问,假如带了他们的夫人,而我方没有女同志出面招待他们的夫人,会让对方留下我们对妇女同志不够重视的印象。
因而,作为接替周总理外交工作的人员,陈毅以身作则,希望夫人张茜能担负起夫人外交的重任。
但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张茜起初并不愿意,她既不懂外交,又更喜欢文学艺术、喜欢看书,叫她临时客串一下,可以;放弃自己的喜好,专职去做这份工作,她认为自己无法胜任。
陈毅无可奈何,只能求助自己的老战友周总理与邓颖超。
于是,就有了邓颖超邀请张茜来西花厅这件事。
见到张茜,邓颖超没有左顾而言他,开门见山对张茜说:“这项外交工作很重要,也是一项妇女工作,你的能力很好,很适合这项工作,我希望你能将它做好。”
张茜的脸上浮现一抹纠结,似乎想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出口。
邓颖超续言:“这项工作是组织与周总理交给你的任务,总理希望你可以胜任。”
周总理都发言了,一生坚定跟随组织的张茜瞬间哑火,只能捏着鼻子服从了。
她是一个做事相当认真的女同志,既然决定接受这项任务,那就一定会做到最好。
回到家后,张茜把自己先前准备的那些文学书籍全部收了起来,又找来一堆英语书籍,开始钻研。
陈毅看到,不禁感慨:“还是邓大姐的话管用啊!”
张茜瞥了丈夫一眼,其深意不言而喻。
陈毅笑了,安慰张茜道:“咱们都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嘛,咱们就一起好好干吧!”
对张茜来说,和陈毅的婚姻是在她人生计划之外的事情。
她出生在汉阳一个普通家庭,少时按部就班读了小学与中学。13岁时,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满怀爱国热情投入学生运动中。
中学毕业后,张茜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学校。之后,积极响应周总理与邓颖超的号召,奔赴南昌,成为新四军一员。
那一年,张茜不过16岁。
她的个性活泼,相貌出众,在戏剧团里经常登台演出,赢得大家的喜爱和青睐。
有一回,陈毅来此开会,在战友的邀请下,看了一场张茜的演出,一下子被张茜打动。
事后,陈毅在某次和老战友聊天中,旁敲侧击打听张茜的事情,说服老战友同意派一支戏剧团的小分队到他那里工作。
二人散步时,很凑巧地在河边遇到张茜。陈毅和张茜的搭话彻底让老战友看破他的心思,老战友主动提出,他愿意为陈毅和张茜牵线。
只是,让二人未曾料到的是,当张茜听说陈毅的心意后,既没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垂着脑袋站在那里,什么话都不说。
老战友没有办法,只得从张茜的好友那里,打听张茜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好友的关心下,张茜总算说出她的想法。她觉得自己和陈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陈毅是才华横溢的将领,而她才疏学浅,初出茅庐,根本不能和陈毅相提并论。再加上,原先有很多同志追求她,她都拒绝了,现在答应陈毅,岂不是给那些同志一个,她张茜只想攀高枝的印象?
因此,不管陈毅的老战友,还是自己的好友怎样劝说,张茜都没有松口同意这门婚事。
这件事被迫搁置。
转年,张茜在组织的安排下,到陈毅所在部队进行演出。刚到地方,领导便让张茜去找陈毅“借服装”。张茜的脸色瞬间变得不好看,不开心地想:“为什么要让我去借?那么多人,偏偏叫我?”
可就像前文所言,她是组织纪律性很强的同志,只要组织有任务,就算再不情愿,也不会违背。
陈毅看到张茜来,非常惊讶,赶忙亲自招待张茜。张茜也不扭捏,直接说出来意,陈毅爽快脱下自己的衣服,递给张茜。张茜接过衣服,就告辞离开。
看着张茜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陈毅正准备转身回去工作,又像是猛然想起什么似的,倏忽顿住脚步,扭身打算追张茜。
可惜卫士拿来一份紧急文件,打断了陈毅的动作,令他最后也没能追回自己的衣服。
晚上,表演结束,张茜留在后台整理演出服装。就在她叠陈毅衣服时,一张写着她名字的纸片从那件衣服的口袋掉了出来。
张茜吓了一跳,赶忙把那张纸塞到自己的口袋里,生怕别人见到,产生误会。
等到忙完,记挂着那张纸的张茜躲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小心翼翼打开,发现上面居然写了一首称赞自己的诗作。她的眼眶立刻湿润,为陈毅对自己的这般情谊而深深触动。
次日,辗转反侧一整晚的张茜抱着陈毅的衣服去归还。依旧是陈毅接待她。她看着陈毅,双唇微张,欲言又止。
陈毅看出她的异样,以为她是疲劳过度,便关切让她坐下,又给张茜倒了一杯水。
张茜犹豫再三,到底还是什么也没说,便准备离开。
陈毅仿佛察觉到什么,忽然叫住张茜,说自己要去前线一趟,可能回来,张茜就已经走了,他保证会给张茜写信,也希望张茜能给自己写信。
张茜还是没有说话。
陈毅大着胆子上前,握住张茜的手。张茜的眼睫微微颤了颤,抬头看向陈毅,缓缓点了点头。
张茜离开后,兴高采烈的陈毅给老战友写信,宣布“喜事”。
1940年冬天,张茜与陈毅在战友们的见证下,正式结为夫妻。
话再回到开头,张茜接下外交任务后,就非常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1958年,张茜作为团长,带领一个妇女团到柬埔寨访问。她的美丽与大气,都让柬埔寨人对她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访问,既是新中国与柬埔寨建交后,首个派去柬埔寨的访问团,也是一支全部由女同志组成的代表团,她们向柬埔寨人民展现了新中国的昂扬,也展现了东方女性的从容,打破当时世界对华夏的误解,得到世界各界人士的好评!
1961年,张茜随同陈毅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酒会上,美国代表的夫人直冲着张茜而来,叽里呱啦和张茜说了一通话。
那个时候,我们国内有规定,不能主动和美国人接触。张茜虽然听懂了对方的话,可还是故作不懂的模样,微笑以对。
这位美国夫人非常执着,见张茜如此,急忙又要去找翻译。张茜趁此机会,转到另一个交谈圈子,和别的夫人聊了起来。
不一会儿,大厅内响起一阵喧哗,张茜寻声看去,只见那位美国夫人与她的丈夫又凑到陈毅身边,陈毅大大方方与他们握手,在媒体镜头前留下一张堪称经典的照片。
从1956年到1966年,张茜总共为华夏外交事业工作10年,期间出访国家10余个,接待的国际妇女人士不计其数,未曾辜负组织对她的期许。
1974年,张茜的病情愈加恶化,她好像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将孩子们都叫到病床前,最后一次和孩子们说说她的心里话。
她说,她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在组织的培养下,没有被毁灭,没有堕落,而是学到一些新知识,担负一些工作,有一点作为,只是遗憾,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做事方法也不太对,结果不尽如人意……她希望子女们别为她而难过,别过于在意那些个人权力的争斗和虚浮的颂词,脚踏实地做事,重视真正价值崇高的东西,别辜负父母对他们的教导。
同年3月,张茜带着对子女们最诚挚的祝福,永远闭上了双眼。
参考资料:
《陈毅之子撰文缅怀母亲:永远的"红芳"》
《诗为媒 陈毅和张茜一生钟情两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