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人和”的刘备,是如何凭借“殊遇”来凝聚团队向心力的?

呓言臆语 2025-03-21 20:05:25

在去年大火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里,身披袈裟的黄眉对天命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心烧没了,修好一座破庙,又有何用?”

这让笔者想起了一部上映于二十多年前的电影《天下无贼》,剧中人物黎叔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

这两句话看似一样,且都提到了“人心”的问题,然而这两者间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前者可以看成是人性在贪欲中迷失了本心,而后者则可以看成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团队失去了凝聚力。

在现代企业里,“人心”也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其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盈利本身。

如何让团队保持凝聚力?成了困扰无数企业主或公司老板最头疼的问题。

有的老板想通过团建来凝聚团队的向心力,然而这种具有明显代际冲突且隐含情感绑架式的活动,根本打动不了当下的年轻人。

有的老板又想通过高薪或升迁来留住人才,这种方法或许对部分人是有用的,却也同样存在缺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把利益看得最重。

有的老板甚至能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谓的美好工作前景,也就是俗称的“画饼”,试图给自己的员工灌输一种本质上是利于企业发展的价值观……

无一例外,上述这些举措都是从“老板”的角度出发,是以一种上位者的视角来俯视手底下人的需求,根本没有真正站在“打工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其实,不只是今天的企业老板们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或上位者们也一样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古往今来,王朝的建立者或颇有建树的明君,都知道“人心”的重要性,而其中做的最好的人一定少不了被网友们戏称为“东汉魅魔”的刘备。

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能在乱世里拉起一支高度忠诚的队伍,靠的可不止有他声名远播的“仁德”之名。

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时,诸葛亮便为其提出了占据“人和”的策略,而这一策略就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又一次明确地说了出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凡是可以被称作是有才有德的人,在刘备这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殊遇,这其中既有初次见面就献上巴蜀地图的张松,也有作为降将的黄忠、马超等人。

情感纽带:非是君臣,而是至亲

94版《三国演义》的开篇,就是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着重表现了三人突破传统君臣主从的情义。

在张飞丢失徐州时,刘备并没有过分苛责自己的三弟;在关羽流落曹营时,刘备始终相信自己的二弟不会背叛自己;在关羽、张飞先后被害时,已经登基称帝的刘备又起全国之兵伐吴……

在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刘备更看重的是自己和兄弟间的情义;在团队分崩离析时,刘备从没有怀疑过自己的二弟,丝毫不存在信任危机;在已经取得权力、地位后,刘备依旧不忘初心,践行着当初与二弟、三弟的誓言……

除了对待自己的两位结拜兄弟极好,刘备不仅能容忍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缺陷,甚至在糜芳背叛后也仍然愿意继续重用糜竺……

可见,刘备在对待手下文臣武将的态度上,并非是单纯且冰冷的君臣关系,而是把对方真正当成是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

借危机事件,塑造集体认知

赵子龙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一部分,小的时候每次读到这里都不免感叹赵云的勇猛和忠义。

然而,如今再读这段文字,却要为后续刘备的表现而鼓掌喝彩。

可能有人会诟病,刘备摔阿斗的行为,是在收买人心,是故意做给赵云看的。

笔者不认同这种看法,刘备摔阿斗的确有其目的,但绝是不能简单的收买人心。

还以94版《三国演义》为例,在赵云救出阿斗找到刘备前,跟着刘备逃出新野的残兵败将们都在谣传,赵云投了曹操。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连作为爱将的赵云都投了曹操,那么必然会有大批人为了保命而舍弃眼看就要穷途末路的刘备。

此时此刻,刘备集团内部已经是人心浮动了,尽管有那句“子龙必不会负我”,但是人的心思又岂是一句话就能安抚的。

而在赵云携阿斗找到刘备后,“摔阿斗”这种看似冲动的行为实则是告诉其他人,他对忠勇之士的看重甚至要高于亲情血脉。

相比于收买人心,刘备摔阿斗的真正意义在于震慑团队内部的逃跑主义和机会主义,塑造出“兄弟重于亲子”的集体认知。

打造共同的价值理念

自讨黄巾起,刘备就在强调其“兴复汉室”的纲领,并以此招揽一大群和其有共同理念的德才之士。

即便是寄居在刘表处,刘备也时常感叹“髀肉复生”,不能全了自己“兴复汉室”的大志。

纵观刘备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基本都在贯彻“兴复汉室”的理念,只有在关羽、张飞接连被害时才出现了偏差,并为此付出了可以称得上是极其惨重的代价。

幸运的是,刘备最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让蜀汉政权在外地环伺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过渡。

到了后来,实际掌舵蜀汉政权的诸葛亮更是进一步提出了“王业不偏安”的理念。

任何团队在达到一定回规模后,都要在团队内部打造出共同的价值理念,并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理念。

现代企业都喜欢讲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价值理念,而不是简单的画饼。

这种共同的价值理念,不能只是从上到下的灌输,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认可,进而达到上下同心的效果。

构建健康的上升通道

魏蜀吴在其各自发展的前中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豪门大族对权力的垄断,尤其是刘备及其及其建立的蜀汉政权。

这让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得以崭露头角,出身低微的魏延和降将出身的黄忠均得到了重用,就算是后来被诸葛亮收为弟子的姜维也是出身寒门。

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刘备所领导的蜀汉政权不可能像后世一样,拥有一套相对公正、相对严格的人才考核制度。

但从刘备、诸葛亮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看,蜀汉政权能以一州之地对抗坐拥大半天下的曹魏,没有完备的人才和健康的上升渠道是不合理的。

至于人们常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已经是蜀汉政权的后期了。

从“同患难”到“共富贵”

不同于曹操的赏罚分明,在刘备集团的发展早期,刘备对手下士卒和文臣武将的赏罚基本采用的是近乎于“平均主义”的模式,这被后世不少人所诟病。

然而,在任何一个团队的发展早期,这种“平均主义”又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在资源、利益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

另外,这种“同患难”的赏罚制度也不是全无好处,这不仅可以增强团队内部的情感体验,也易于凝聚团队内部的向心力。

重要的是,对这种赏罚制度的及时调整,要从“同患难”走向“共富贵”。

称帝后,刘备对手下的文臣武将均给予了封赏,这时候自然不会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且也展现出其作为帝王的平衡手段。

此时,能拉得上台面的元老均已不在(关羽、张飞已死),只剩下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包括赵云、魏延等武将),和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派(本地豪强)。

所以,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授予“假节钺”;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掌管内廷文书,与诸葛亮形成“内外制衡”。

取得功业后,不沉迷享乐,不放纵自己

在刘备还没有成势前,便是“仁德”之名远播,而在他拥有一定基业后也没有放纵自己。

很多人可能受《三国演义》《新三国》等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刘备在娶了孙尚香后有一段时间沉溺于温柔乡,还是在诸葛亮的计谋和孙夫人的劝说下才幡然醒悟。

其实,正史中的刘备始终专注于势力扩张,借荆州,入主益州,称汉中王,可以说是步步为营。

一个人做到“贫贱不能移”就难了,如果他还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就更可贵了,而刘备恰好就是这种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刘备就属于是事业型的,他的眼里只有“兴复汉室”的大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今同理。

当领导或老板能够做到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奋斗心态时,其手下的人也自然会选择跟随,那些不能保持步调一致的人自然会被淘汰。

可是,对于许多企业负责人来说,在赚了钱、得了名后就难免会有些“飘”了。

且不只是放纵和享乐,更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手底下的人,或是想当然地态度去看待自己的事业。

非权力性凝聚的现代启示

无论后世之人如何解读,刘备起于微末都是毫无争议的,他在创业初期所能拿到的资源始终相对匮乏。

在事业发展的前期,刘备做不到像曹操或孙权那样“许以高官厚禄”,他能提供只有“情感账户的持续充值”,用强人情化弱制度化的模式来进行管理。

然而,这或许就是“曹魏有曹魏的风骨,蜀汉有蜀汉的浪漫”。

直到千年后,人们依旧对刘备的事迹津津乐道,也依旧能从他的身上感受无与伦比的领导魅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