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着了孩子,“苦”着了自己,“鸡娃”父母们到底是咋想的?

呓言臆语 2025-01-23 15:39:1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有各路“鸡娃”父母勒紧裤腰带为子女报各种补习班。能学有所成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的情况是“累”坏了孩子,“苦”着了自己,不知道家长们如此拼命到底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

焦虑情绪作祟

如今的教育资源比较集中,想让孩子上好一所学校,就得让孩子的成绩变得出类拔萃。

俗话说,“半生奔波皆辛苦,唯有儿女动人心。”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好成绩才能上好学校,家长们便会担心自家孩子落于人后,自然而然会滋生焦虑的情绪。

在这种焦虑情绪的推动下,家长们为子女报各种补习班、辅导班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希望能借此磨平自家孩子和那些聪明孩子间的差距,保证孩子在学业竞争中不落下风。

最常见的就是,看到别人家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有条件的家长一定会想法设法给孩子报班,有时甚至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胡乱报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才,至少要比自己更优秀。

不可否认的是,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确会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是让孩子变得多才多艺。

而无论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是变得多才多艺,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

出于这种目的,家长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家长甚至将自己的精力全部用来培养孩子。

“随大流儿”的从众心理

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即便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免不了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在一些家长群里,当大家都在讨论给孩子报补习班的时候,什么也没做的家长就会显得很孤立,其心底已经在考虑,要不要也给自己孩子报个班。

如果这时候碰巧再有人劝上两句,那么十个有九个的家长会开始向其他人询问,大家都给孩子报了什么班?

此外,这种心理也不一定全部来源于家长自己身边的环境,很多时候是听到孩子的周围有人在上补习班,便也会跟着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对应的补习班。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即便是想要“跟风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出于对自身的补偿心理

不是每个人都能出生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环境里,很多人都会因为生活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便希望孩子能帮自己完成那个没能完成的梦想。

有的人喜欢音乐,就把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孩子也送去学音乐;有的人热爱足球,就逼着自己那安静且不好动的孩子去踢球;有的人小时候学习成绩差,就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通过为孩子报补习班,他们试图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孩子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这句话的确没有错,但人都是有私心的。

不少家长都是因为这种补偿心理,才会选择给孩子报那么多的补习班、兴趣班。

对孩子未来的规划和积累

也有一部分家长想得比较多,他们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不一定指望孩子能学到什么。

而是想让孩子可以多交朋友,这对于孩子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都会有帮助。

再功利一些讲,孩子在这些补习班、兴趣班里交到的朋友,在未来的某一天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手中的人脉。

要知道,有能力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的家庭,一般来说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都不会太差。

在古代,世家或权贵家庭的子女往往要学很多东西,和今天穿梭于各种补习班的孩子们并无二致。

而家长们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心理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总的来说,还是出于为孩子考虑,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变得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兴趣。

1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