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卖”也是一种杠杆,当下的行情有人为此吃了苦头

观察楼市的熊大 2024-02-02 05:48:55

转自层楼

01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阿晖一定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他是一个二胎家庭,住在杭州城西一个小区里。小区还不错,二手房价也算是这个城市里的中上部。但就是因为买得早,房子面积不大,不到120㎡。

前两年添了二胎后,阿晖就一直觉得不够住。

这两年,杭州二手房持续低迷,阿晖觉得对他这样的家庭来讲,倒是一个换房的时机。

今年,这个想法终于付诸行动了。

他的算盘是:在附近一个小区进行置换,那个小区的房价比他现在住的这个要低。这样总价平移过去,可以换一套180㎡以上的大户型,贷款压力也不会太大。

为了事情顺利进行,阿晖双管齐下。一方面在那个小区看二手房,一方面把自己的房子挂出去卖。

过了一阵,他看中了一套房源,价格户型都合适。惟一的问题是,他自己的房子还没有客户出价。

经过家庭讨论后,阿晖决定:先买。

02

但之后的事情完全出乎阿晖的预料。

他和房东签了一份协议,交了一笔定金。考虑到自己的房子也许不好卖,阿晖还特地和房东约定签正式合同的时间靠后一点,房东也同意了。

中间正好赶上杭州楼市新政,二手房短暂反弹,阿晖觉得这步棋走对了。

没想到,自己这套房子就像早上的电影院一样,无人问津。不光如此,价格还一路下滑。

去年同户型成交过一套,按那时候的价格,阿晖的房子本来就要少卖大几十万。

这还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中,和杭州很多小区一样,这个价格只是市场价,却没有客户,也就是常说的“有价无市”。

自己的房子卖不掉,阿晖是没有钱买看中的那套二手房的。终于,约定的时间到了。

在借钱无果后,阿晖最终只能被迫选择:违约。

03

按照合同约定,除了没收定金之外,阿晖还要赔房东一笔钱。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把自己的房子按到地板价出手,那离当时自己想好的价格太远了,还不如违约。

而且,即便不考虑这些,那么低价出手后,到手的钱少了,买新房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反正,这笔账怎么也算不过来。

所以,阿晖想和房东协商一下,希望对方能放一马。

但原房东也觉得很委屈,他说,原来他那套房子如果阿晖不买,当时还有别的客户要。现在怎么一搞,他又要重新卖。

如今的行情,他的房子也跌价了,也有损失。

双方没达成一致。

04

整件事中,阿晖当然要付最大的责任。

他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想当然,总觉得自己的房子稍微便宜一点就一定能卖掉。

事实上,根据手边买房数据,像阿晖这样的户型,上一套成交还是去年上半年的事。

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区里,阿晖的房子肯定不是买家的首选,本来卖掉的难度就要大于其他户型。

第二个错误是没有认清形势。

去年10月新政出台后,杭州的二手房有过一阵井喷行情。就在那个时候,阿晖的房子有人来看,还出了价。

当然,这个价格也比较低,离阿晖的预期也远,但比现在的地板价还是要高。

但当时阿晖觉得二手房的反弹可能没那么快结束,就没有继续深谈下去,而是乐观的估计还会有新客户。

05

但说到底,阿晖最大的错误在于,在如此低迷的行情之下,还在加杠杆。

这种杠杆的名字叫做:先买后卖。

或许这和我们平时常理解的杠杆不同,但仔细想想,先买意味着支出已成定局,而后买则意味着收入存在变数。

在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这种杠杆的风险确实不大,因为买和卖之间的时间差或许很短,账也很容易算。

自己的房子能卖多少钱,和买的房子之间的差距,就是结余或者要多支出的钱。

但现在这个行情,买容易,卖太难,一旦像阿晖这样,就等于硬加了一倍杠杆。

从整个家庭的资产看,或许这样做损失并不大。但问题是,影响家庭财务状况的并不是资产总量,而是现金流。

房子卖不掉,加了杠杆,现金流就会棘手。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相信阿晖一定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只是能用一个“如果”的话,整个巴黎都能装进瓶子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