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馆之战:李如松遭遇伏击虽败犹荣,中日达成和平协议

路过你头顶 2024-05-18 02:42:14

平壤之战后,日军第一军败走,小西行长率残部6000余人退还汉城,明军乘胜大举南下,黄海、江源、咸镜等道的日军纷纷撤退。半个月之内,明军兵不血刃的就收复失地五百余里,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十八日,日军弃守开城。两天之后,明军先锋李如柏、李宁部进入开城。二十三日,李如松率主力到达。

平壤一天即告失守的消息出乎所有日军将领的预料,坐镇汉城的总指挥宇喜多秀家为此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讨迎战事宜。由于明军强悍的战斗力大大震惊了日军,因此一部分人主张据守,而以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为首的将领则主张出城迎战,最后出于城内粮草不多,难以长期坚守的考虑,支持主动出击的人占据了大多数。

十六世纪的日本足轻与武将

当时,集结在汉城的日军共计有五万余人,宇喜多秀家将他们编为三部,前军和后军分别有两万人,前军由小早川隆景统领,以立花宗茂率三千人打头阵,后军由宇喜多秀家亲自统领,另以小西行长与大友义统部的近万名败兵作为后备队,驻守王京。

碧蹄馆之战

正月二十四日,朝鲜哨探来报:“倭贼已退,京畿(王京)已空。”为证实此消息的准确性,李如松当日即遣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防御使高彦伯领骑兵五百南下探查。次日,查大受部与日军巡查队(约一百五十人)在王京以北的昌陵附近遭遇,双方短暂交手,占据人数优势的明军获得胜利,斩首百余级;

宇喜多秀家在得知附近有明军的消息后,立刻命令部队行动起来,日军的计划是先派出小股部队引诱,然后大部队伺机围攻。与此同时,李如松在收到查大受的捷报后,担心其轻敌冒进,遂令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率精兵三千前去支援;

正月二十七日,迟迟没有收到前线消息的李如松决定亲自前往侦查,与他同行的还有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以及两千骑兵,行至距离王京九十里的马山馆时,李如松将部队一分为二,其本人率一千骑兵先行,杨元率余下的一千骑兵随后跟进。据《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

本月二十六日,职先遣原任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选领精兵三千,前锋哨探王京道路,以便进兵埋伏攻取。去后二十七日,职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选带兵丁二千亲去踏看,至马山馆离王京九十里,留杨元领兵一千继后,职与李如柏、张世爵等领兵一千前行。

当天巳时,在距离王京四十里的碧蹄馆,李如松终于发现了查大受等人的踪迹,只不过他们此时已深陷重围当中;

原来在前一天,查大受与祖承训等人会合后,又遭遇了一支日军部队,斩杀数百人后一路追击,结果中了“诱敌”之计。二十六日深夜,立花宗茂率二千人利用大雾偷偷绕到了明军侧后方,并趁明军阵型尚松散时突然发起进攻,起初查大受等人并不在意,收拢部队且战且退,退至碧蹄馆时,发现日军源源不断的出现,始终杀不完,众人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苦战一夜仍旧没能突围而出;

李如松赶到后,二话没说,抽出刀就带人冲了进去,日军的反应也很快,在短暂混乱后,便迅速开始封堵缺口。同一时间,日军主力抵达战场,经过简单商议,决定由小早川隆景担任主攻,宇喜多秀家和黑田长政率部跟进,毛利元康等人带兵五千从东侧包抄明军左翼,立花宗茂从西侧包抄明军右翼。据《宣祖修正实录》记载:

查大受与我将高彦伯,领兵数百,先行侦探,至京城西,遇贼于碧蹄驿南砺石岘,斩百余级。提督闻之大喜,独与亲丁骑兵千余驰赴之,令大军继发。贼先伏大兵于岘后,只数百人据岘示弱。提督即麾兵进,贼自岘而下,兵未交,贼兵猝起于后,结阵山上,几万余。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军,李如松深知此战凶多吉少,但他毫无惧色,反而对全体将士怒喝道:“如有畏缩不前者,斩首!”虽说跟随李如松而来的骑兵只有一千人,但兵在精而不在多,这一千人正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辽东铁骑;

辽东铁骑的前身是李成梁(李如松之父)创建的家将骑兵队,后来遵循“以辽人守辽土”的原则,又吸收了不少辽东当地人入伍,属于李氏父子的私兵。辽东铁骑不仅装备精良(手持三眼火铳)、训练有素,而且长期与蒙古、女真等部落交手,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规模最大时也不过一万人。除李如松麾下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桢、李如柏以及李成梁的心腹家将祖承训、查大受等各领一千人。

双方从巳时一直鏖战至午时,由于人数处于劣势且久战之下,士卒疲惫不堪,明军渐渐不支。临近午时,日军完成对明军的三面合围并发起总攻,据《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记载:

贼众接续愈添,分布沿山遍野,由两山夹空将我兵围住。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好虎架不住群狼”,就算明军勇猛异常,人人能够以一当十,可在悬殊的人数差距面前,全军覆没只是早晚的事。关键时刻,杨元赶到,他趁日军的包围圈还未完全合拢前率军冲杀进来,日军见明军还有后援,慌乱之下也没有仔细观察援军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不敢再恋战,双方于是各自退兵;

李如松在战后报告称:“当阵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内有贼首七名,夺获倭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比贼迟奔,因稻畦深陷马难驰骋不及穷追,收兵回营,查计阵亡官兵李世华、贾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员名,阵伤官兵四十九员名,射打死马二百七十六匹。”

此战在历史上的争议比较大,主要是关于两军的损失问题,中日朝三国史书中的记载各不相同。据《日本战史》记载,明军阵亡六千人,而日军仅损失数百人,鉴于小日子一向有隐瞒、篡改历史的传统,此记载的可信度约等于零;

更可笑的是,最能驳斥日方的证据恰恰还就在他们自己编写的史书中。据《日本战史》记载,同年三月,日军在王京检点士兵人数,立花宗茂部余一千一百三十二人,相比战前的三千人减员一千八百多,而立花宗茂部在此战后没有再参与过任何战斗,碧蹄馆之战无疑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再算上其他参战部队,那么日军的损失应该在两千人以上。

据朝鲜史书记载,战后李如松军尚余三千人,与出战时的五千人相比减员在两千左右,总体来说,中日双方的伤亡应该大致相等。但明军在人数方面有绝对劣势且是被伏击的情况下,不仅成功突围,反而还给日军造成了不小损失,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中日议和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明白仅凭自己手里这点人,短期之内是很难攻克王京的。为此他暂时停止了进攻,分兵四处防守,打算先巩固现有的阵地,再徐徐图进。而日军经过两次交手也看到了明军的强悍,一时半会儿不敢再主动出击,双方开始进入僵持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李如松终于找到了制敌之法。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毕竟将领再有谋略,士卒再勇猛无惧,也不能饿着肚子冲锋,而李如松想到的办法就是切断日军的粮食供应;

由于日军是远道而来,后勤粮草从本土运来后必然要在一处地方进行存储和周转分配,李如松顺着这个思路很快就找到了日军粮仓的所在地——龙山。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四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查大受奉命率数百死士悄悄摸到龙山附近,在找到日军的粮仓后随手放了一把火,从而将数十万石积粮焚烧殆尽。当月十八日,日军因缺粮而被迫从王京撤出,次日,明军入城,王京光复。

四月底,日军全部撤退至沿海地区,在留下四万人防守后,剩下的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以损失三万五千余人为代价,惨败而归。

虽说日军退走了,明军却没有趁机痛打落水狗,不是李如松不想,而是没有本钱。要知道明军一共就四万多人,分散到各地防守后,能够调动的就只剩一万余人,仅靠这点人想要把四万日军赶下海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人手不足外,明军在朝鲜的一切军饷、粮草供应都要自己解决,此次出征半年就已经花费上百万两白银,再耗下去国库就该被掏空了。考虑到种种因素,谈判撤军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同年五月,沈惟敬、谢用梓、徐一贯三人作为和谈代表抵达日本名古屋,丰臣秀吉亲自面见三人并提出了七项议和条件:一、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二、开通明、日两国贸易,允许自由通商。三、明、日两国宣誓永远通好。四、割让朝鲜南部四道给日本。五、朝鲜送出一名王子至日本,作为人质。六、交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七、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沈惟敬回国后没有将丰臣秀吉的条件告知朝廷,只是表示日本极其恭顺,十分愿意议和。明朝经过廷议后,要求日本必须全部撤兵且上表称臣,随后沈惟敬与日方谈判代表小西行长在朝鲜碰面,二人深知双方的要求相差甚远,为了促成此次和谈,遂共同伪造了《关白降表》,和平就这样在稀里糊涂之中降临;

同年七月,李如松率大军回国,仅留下骆尚志、刘珽等将领以及一万五千名士兵,协助朝军驻守军事要地。至此,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