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斯大林之锤”这个武器究竟指的是什么,几乎初级的二战爱好者都能够告诉我这个绰号代指的是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使用的B-4型203毫米榴弹炮。
好吧,我不能认为这个答案不正确,实际上,这个问题让我回答,我也就只能这么说,那么,“斯大林之锤”这个绰号究竟由何而来,它还有没有其他的绰号呢?
说起“斯大林之锤”这个绰号,我们就要从B-4型203毫米榴弹炮的前世今生说起。
苏联产生研制一款大口径榴弹炮的念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然后到了1928年,苏联军事工业终于完成了一种203毫米口径火炮的设计方案,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计方案并没有马上变成现实,实际上,直到1931年,苏联军事工业才完成了新型203毫米榴弹炮的子系统测试,完成了首门样炮。
这时已经到1931年了,1931年6月,这款203毫米火炮以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的名称大量进入苏军部队服役。
不过1939年爆发的“冬季战争”很快证明了这种火炮的实用价值,甚至于证明了苏联军事工业对这种火炮的冗长测试纯属浪费时间。
因为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炮型203毫米榴弹炮在“冬季战争”面对赫尔辛基“曼纳海姆”防线上那些对步兵和轻型火炮来说坚不可摧的混凝土工事时候,可以发射10公斤炮弹的B-4型203毫米榴弹炮可以轻松的、就像铁锤砸核桃那么轻松的将它们摧毁。
需要指出的是,M1931式(B-4)203毫米榴弹炮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口径大,炮弹重,实际上它的射程也相当远,这种火炮的早期型号射程是18公里,在战争后期,经过苏联军事工业从业者的努力则达到了50公里。
由于这个原因,当时赫尔辛基的士兵就给
M1931式(B-4)203毫米榴弹炮
起了“斯大林之锤”这么一个绰号。
当然,必须补充一下,M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B-4)型203毫米榴弹炮不仅仅有赫尔辛基士兵起的绰号,也有苏军士兵起的绰号,至于说苏军士兵起的绰号则是“卡累利阿雕塑家”/或者简称“雕塑家”。
会顾名思义无论是“卡累利阿雕塑家”还是“雕塑家”,这两个绰号都不难理解,因为如果把赫尔“曼纳海姆”防线上的赫尔辛基水泥工事比做原石,那么苏军士兵可以用B-4型203毫米榴弹炮把那些水泥工事雕塑成他们想要的形状,所以“卡累利阿雕塑家”/“雕塑家”这个绰号也算名副其实。
其实苏联士兵用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炮(B-4)型203毫米榴弹炮雕塑过的敌人水泥工事并不仅限于赫尔辛基的“曼纳海姆”防线,像德三军队在柯尼斯堡、柏林分等地的永备工事也被苏军的这种火炮精雕细琢过,所以,在当时,对苏军这种飞机感到恐惧的并不仅仅是赫尔辛基的士兵,也包括德三士兵。
但是,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并不只有辉煌的战绩,和很多同期武器一样,这种武器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例如仅仅在1941年苏军就损失了75门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炮。正因为德三军队曾经缴获到这种武器,所以他们才有机会对其进行了详细对测试,并深入的了解这种武器的具体性能。
甚至有消息说德三军队曾经使用过缴获的
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炮.轰击过苏联的城市。
而在苏军对M1931(B-4)式203毫米榴弹炮的使用当中,并不仅限于用来对付敌人的永备工事,因为在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当中,苏联甚至把这种武器部署在了他们防线当中用来对付德三军队的坦克装甲车辆。
可以想象,无论是德三的什么坦克(也包括强击火炮),当它们被这种武器的100公公斤炮弹击中的时候,显然不会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