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77:人才的选拔,需轻资历、重才能

颖山行者 2024-05-15 00:35:11

知古鉴今

听重山读历史,看现在、想未来。

体悟职场生存、晋升之道。

故事:《资治通鉴》第十章·董仲舒对策:

官吏大部分出自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的子弟,选任郎官又以家有资财为条件,所选的人未必是贤能的人。而且,古代所说的"功",是按照任官政绩的好坏来区分大小,并不是指任职的累积时间;所以,本事小的人,即使是任职时间很长,也仍做小官,贤能的栋梁之才,即使是任职时间很短,也不妨做辅政大臣,所以,官吏们都尽心竭力,一心做好本职工作而建功立业。

现在就不是这样了。累积时日就可以猎取富贵,任期长久就可以升官晋职,因此,廉洁与耻辱相互转化掺杂,贤能和不肖混淆,不能判明真伪。我认为应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职的官员,各自从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选择贤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选送二人,到宫中服务,而且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观察大臣的才能高低;选送的人有贤德,就给以赏赐,选送的人不好,就给以惩罚。

如果这样,所有二千石官员都会全力以赴地寻求贤人,天下的人杰都可以成为国家官员而为皇上效力了。把天下的贤人都吸收到朝廷中来,那么,三代圣王的功业不难于造就,而且尧舜的美名也可以企及。

不要用任职时间长短计算功劳,而以实际考察出来的贤能为上,根据各人才能大小给以不同的官职,核查品行的高低而确定不同的地位,就会使廉洁和耻辱、贤与不肖区别得很清楚了!

笔记:

在古老的官场中,一种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资历等同于能力,时间累积即等于功绩。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由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员子弟构成的官僚体系时,不禁要问,这样的选拔机制是否真的能为国家筛选出贤能之才?

历史告诉我们,答案并非肯定。以家世和资财作为选任郎官的标准,往往导致能力与职位的不匹配。那些脚踏实地、认真工作的人,只因缺乏所谓的“资历”,便只能在低微的职位上徘徊;而那些出身名门、家财万贯却无真才实学者,却能轻松占据高位。这种现象,不仅是对个人才能的埋没,更是对整个国家发展的阻碍。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需要更新。人才的选拔,不应再拘泥于资历的深浅,而应更加注重才能的高低。一个人的才能,并非靠时间的累积就能获得,它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因此,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该更加注重他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而非仅仅看重他的资历。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识别一个人的才能呢?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的做法。

就是观察他所推荐的人以及他所管理的人。一个人所推荐的人,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眼光和品味;而他所管理的人,则能体现出他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如果一个人在推荐人才时总能慧眼识珠,在管理团队时又能让每个人才尽其用,那么这个人无疑是有真才实学的。

你觉得呢?



0 阅读:3

颖山行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