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实:胡耀邦在家“赋闲”的日子

卓子聊历史 2023-10-09 00:42:04

胡克实曾为我国青年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还为中国科学院以及地震事业建设添砖加瓦,他的人生有着很多的闪光点,也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期。

胡耀邦便曾与胡克实关系密切,后来,著名纪实文学作者叶永烈走访了很多人,还原了不少历史真相,最终写下了《历史的注脚》这本书,其中关于胡耀邦的部分,就是通过采访胡克实等人得来的信息。

胡克实与胡耀邦

在党内,胡克实也是一位资历非常深的人,他早在1937年便加入了中共,并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去了晋西南地区参加工作,积累了丰厚的工作经验。

而且,在其担任晋西区委第四地委青工委书记期间,当地的青年很快被调动起来投身于抗战;胡克实也多次参与了反“扫荡”斗争,堪称“文武双全”。

接下来的日子里,胡克实参与的大多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工作,比如其曾在吕梁区委担任过教育长等,这些都为他日后受到重用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三胡”的说法,分别指的是胡耀邦、胡克实与胡启立。

他们代表着三个不同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团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投身于革命的时间最早,他是中央苏区时期比较出名的“红小鬼”,而胡启立是在1948年读书的时候加入中共的。

将时光拨转到刚刚建国的时候,那时的胡耀邦主要负责主持团中央的工作,青年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是历史上最为活跃的一段时期。

此时的胡克实,也是胡耀邦身边重要的助手,他是在1952年左右被调到团中央工作的,在团中央书记处担任候补书记。

从最初的建国时期一直到1966年,只有他们两人在团中央书记处担任领导职务,因此,他们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胡克实与胡耀邦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胡克实属于那种工作细致、平实的人,而胡耀邦的性格则比较活泼,他很有激情,遇到事情也从不畏缩,两人性格的互补,也助于推动工作进展。

其他同志回忆过,这两人平日里谈事情时都是无所顾忌的,因此他们也会有争论地脸红脖子粗的情况出现,可彼此心里都不会有疙瘩,当事情解决完后,二人还是会一起谈笑风生。

1955年,胡克实与胡耀邦的关系就更进一步了,他们共同住进了东城区灯市口的一处胡同四合院里,中院是胡耀邦办公和休息的地点,后院就是胡克实一家,两家人经常串门。

胡耀邦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生活当中,他对于胡克实一家人是相当热情的,平日里工作也会比较方便;而且,这种热情也使得胡耀邦的身边有了很多的朋友,中央与地方上的老同志经常会来探望,那处四合院也总是高朋满座。

也正是借此机会,胡克实也认识了很多人。

这种生活一直维持到了1962年,胡耀邦带职被下放到了湖南,并在那里担任着地委第一书记的职务,两人平时就不在一起了,可平时的联系却并没有中断。

胡克实距离中央近一些,经常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中央的精神;另一边,胡耀邦虽然去了湖南,可他的秘书高勇仍然还在北京工作,于是乎,胡克实经常就把高勇给叫到自己家里,将中央精神传达给高勇,高勇每次都详细记录,随后再传达给胡耀邦。

有过那么多相似的学习经验与工作经验,这“二胡”之间已经是非常亲密的战友了。

1964年11月,胡耀邦又被组织调到了西北局,在那里担任西北局第二书记,那段时间,胡耀邦还向毛主席推荐过胡克实,认为他已经具备担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能力了,只是当初这项推荐并没有得到毛主席的同意。

杨尚昆在与胡耀邦谈工作时还提到:“今后你在团中央与地方工作的比例应该是二八开,将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陕西,留下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去了解、参与团中央带有方针政策的工作。”

实际上,团中央日常的工作大多都是胡克实在主持了,若是遇到了重大问题,他需要向胡耀邦请示。

“三胡”中的胡启立是晚一些到来的,团中央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培养、选拔年轻的干部,担任全国学联主席的胡启立就这么被选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那时他还很年轻,这件事也引起了一定的震动。

1966年夏天,胡克实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原本这个会议是该由胡耀邦来的,可那会他生病住院了,因此就由胡克实代替参加。

从那时起,局势再度变得不一样了,“三胡”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新的麻烦,胡耀邦作为“老大哥”还经常鼓励其余二人:“你们都要挺住,要经得起考验,真理和事实总是会搞清楚。”

那段时间,胡耀邦基本就“赋闲”了,不过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胡家也在那段时间陷入了窘境,原本还很热闹的胡同里,就只剩下了一个小妹妹。

胡耀邦即使已年过半百,仍然要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每次在紧张的劳动过后,他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经常抓紧一切时间来阅读和思考,即便身处逆境,他还是懂得如何面对。

后来,有一张“胡耀邦稻田插秧”的照片流露出来,这就是在那会被拍摄的,照片中还能看到胡克实的身影,他当时正挑着重担。

劳动中,胡耀邦与胡克实都保持着平顺的心情,两人在此时又成了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胡克实是有多种疾病在身的,可在干活的时候他依旧十分勤快,有时候还会和年轻的同志搞搞比赛,无论是割小麦还是割稻子,胡克实总是会走在最前面。

值得一提的还有胡启立,作为“三胡”中最晚加入团中央的人,他的才能也充分运用在了劳动中,由于是机械系毕业,每当生产队的机械设备出现了什么样的故障,胡启立都会认真去修,深受当地干部与群众的好评。

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样的,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依旧有自己的考虑。

一位老同志回忆说:“胡耀邦在农场当中拉石头会比较累,可到了晚上他依旧会打开书看看,无论多累都会这样,在蚊帐里阅读。”

站在历史的转折处

“赋闲”的那段日子,对于胡耀邦来说也是极为难忘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加当时大家的营养条件也并不够好,因此胡耀邦很快就病倒了。

到了1971年2月,胡耀邦又得了急性乙型肝炎,病情很重,不得不向中央提出治病的请求,这一年,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年底,周总理便以治病为由,将一批干部从各地的农场、干校给接回了北京,胡耀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返回的,可上面并没有给他什么说法,他还是在家。

在家的日子,胡耀邦还自嘲是“三门”干部:只逛街不串门;有人来了不关门;好读书不入门。

女儿眼里,父亲虽然“赋闲”了,可他并没有让自己真正闲下来,每天都会把大量时间用在读书和思考上,他会读历史类书籍、马列书籍,读着读着还会将思绪引入中国的未来。

另一边,很多有想法的人也会聚集在胡耀邦的家中,大家坐在一起,有的时候什么都会说,就宛若胡家是个自由的天地。

这也是因为,胡耀邦对于很多老同志都有着独特的感情。

有一次,吴自立的女儿前来希望能解决为父亲治病的事情,胡耀邦立即联系了余秋里,费了不少功夫才终于解决了问题,很多人知道,过去在延安时期,吴自立还与胡耀邦产生过矛盾。

对此,胡耀邦曾笑着说:“他是老红军,现在有了困难,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帮助他。”

吴自立听说后,还专门找了个机会向胡耀邦道歉,并感谢他的无私帮助。

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是在1972年结婚的,那天他家又出现了高朋满座的场景,还有很多人没地方坐,就干脆坐在台阶上面,帮忙的人去打啤酒都来来回回好多趟,那会大家都说:“这样的场景,在北京都找不到第二家。”

其实,这并不是胡耀邦提前通知的,最初只有几家人知道这件喜事,奈何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也就都过来了,对于很多前来贺喜的人来说,这不仅只是胡家儿子结婚,更是老同志们的一场大集会。

很多人都会去找胡耀邦,胡耀邦也总是能安慰大家,他一生不大爱喝酒,只是偶尔会端起酒杯,特别是在复杂的心情下。

到了1975年,在叶剑英的提议下,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院长是郭沫若,不过他那会正在病中。

胡耀邦非常珍惜这次被安排工作的机会,还将这份工作视为“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干革命的机会”,于是也就立即动身,投入到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当中。

周总理逝世后,胡耀邦的家中到处都是黑纱,大家互相一见面,眼泪就要落下来了,所有在他家中的人都哭了。

有年轻人十分心痛,感慨道:“总理这一走,天就要塌下来了。”

也不知胡耀邦是安慰对方还是要安慰自己,似乎有些自言自语地说:“不会的,不会的。”

当时的胡耀邦正主持科学院的工作,科学院召开的追悼会也是由他主持的,他久久站在那里,显得有些瘦小与苍老,在追悼会结束后更有点茫然地望着四周。

湖南省纺织厅原厅长贝璐瑛在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还说:“一时间,我觉得他像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孩子,是那么无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胡耀邦重新出来工作了,随着他的地位逐步提高,工作也越来越繁忙,这一干,就干到了1986年。

退下来后,贝璐瑛还想去看看他,于是便先询问了胡克实,对方同意了。

看得出,在这段时光里,胡克实依旧对胡耀邦十分了解,双方的关系一如既往的坚固。

两人这次见面后,贝璐瑛感觉到胡耀邦好像更瘦了,和电视上的他有着很大的不同,于是便说:“叔叔好,我们大家很怀念你。”

胡耀邦离职后的日子是很有意义的,他每天早上7点多便起了床,随后会到外面走几圈,平日就爱练书法、写诗词,还有看看古今中外的诗歌,他学习的时候不会让别人干扰他,光读书笔记就写下了好几本。

若是走到外面去,他也会询问当地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关于群众意见的问题,特别是在易县那9天,他就给干部与群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89年4月中旬,胡耀邦猝然离世,胡克实、胡启立都异常悲痛,胡克实还专门去找了几位老团干商议,看看如何一起写下一篇悼念文章,并系统回顾那17年在共青团的工作。

5个月后,胡克实撰写的《胡耀邦同志对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贡献》便出炉了,这也是他表达对这位老朋友的哀思:他是我们的好班长,他是良师,是益友,我是永志不忘的。

那段时间,胡克实也奋斗在科技法制建设上,并成为了开创者、培育者与领路人。

2004年6月27日,胡克实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从胡克实的讲述中,人们也更加了解到那段历史的不同侧面。

2010年11月,胡启立撰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对胡耀邦的怀念之情,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便是在他的手下工作,受到他的影响与教导最多。

参考

胡耀邦最后的27个月:离职后仍带病到各地走访 中国新闻网

“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胡耀邦关于毛主席晚年的一席谈 严如平 炎黄春秋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