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也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英雄人物,说起周总理的家族历史可了不得,他的祖先中有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唐末猛将周本、《千字文》撰写人周兴嗣。
而这些文武豪杰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美男子、军事天才周瑜。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三国演义》里的周瑜英俊有才华,却因为气量小最终被气死,演义终究是演义,真实历史的周瑜以恢宏大度的气量闻名东吴,后在攻打益州途中因病去世。
赤壁之战前,周瑜高瞻远瞩,客观综合分析了曹、刘、孙三方大势,从兵力对比角度指出曹操用兵战略上的弱点:曹军劳师远征过来已经是疲兵,且曹操刚吞并袁绍势力不过五六年,内部尚未整合完成。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周瑜用事实挫败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气焰,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并主动请战,愿意领精兵三万都夏口(今汉口)迎敌。
孙权势力自此确定了抗曹的具体方略:联刘抗曹,以周瑜、程普为首领军和刘备势力合作,在赤壁处打一场大决战。
战术运用上,周瑜不仅调度有方、身先士卒,还善于纳谏,前期采用黄盖之计,后期运用吕蒙之计。
黄盖之计在《三国演义》中有具体说明,即“诈降火攻”,黄盖诈降曹操,运用装满柴火膏油的船只,在距离曹军连环船二里余路时,同时点燃所有负责火攻的船只,一时间“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周瑜带领精锐部队趁机击鼓追击,曹军慌乱之下四处溃散,赤壁之战孙刘取得绝对性胜利。
在追击和士气的激励上,也是周瑜军事全才的整体再现,追击曹仁的过程中周瑜采纳吕蒙献计,解除甘宁被围困的危机,并在与曹仁大战中亲自上马厮杀。
周瑜和同为领兵大将程普的关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周瑜性格开朗、器量广大的性格特征。
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全军最高统帅;而在孙家阵营资历很深的程普只能屈居周瑜之下当右都督。
程普对周瑜很不服气,多次倚老卖老,仗着岁数大挑衅周瑜在军营的权威,《三国演义》中对此有一段描述:“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座……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
军队是很讲究令行禁止的地方,程普带头反对自然给周瑜掌管军事带来不小麻烦,可他不仅没有治罪程普,反而压抑自己的感情,不公报私仇,对程普折节容下,最终打动并改变对周瑜的看法,变得亲重和敬服。
空城退敌周本唐末五代时割据淮南的吴政权有一个叫周本的将军,舒州宿松人(今安徽安庆),据《十国春秋·周本传》记载,周本是周瑜次子周胤后代。
公元909年,抚州刺史危全讽自领镇南节度使,率麾下数万兵马进攻吴政权的洪州,而洪州只有兵马千余,所以将领和官员都非常恐惧。
危全讽的盟友楚王马殷也派兵攻打高安,来加强危全讽的声势。
吴国掌权大将徐温得知洪州、高安告急的消息后,让自己的左右手严可求推荐个合适将领救援洪州,严可求思来想去觉得只有称病在家的大将周本可以解洪州之危。
“当初我打苏州,本来可以赢的,就因为统兵将领没有实权,手下人不听指挥最后弄得无功而返,这次我可以领兵出征,但需要答应不设置副统帅。”
周本这个要求合理但又有点过分,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喊出“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时代,很多地方政权都在军队里设置了约束。
严可求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周本这才接受命令领兵出征。
本来徐温打算让周本去增援高安,可在周本看来高安危局本质上是助威之战,并不存在非救不可的地方,只要把危全讽军队消灭掉,高安危局自然解除。
所以周本刷率领军队急行军直扑危全讽的行营驻地象牙潭,路过洪州的时候,节度使刘威出城相迎,想让周本将军在此处休息一下,并准备牛羊酒水犒劳。
连日行军有些疲惫的部将也劝谏周本:“将军,危全讽兵力强大,要不我们在此处休息一下,派人察看一下形势再进军,敌情不明、仓促出击恐会导致失败。”
周本果断拒绝部将的提议,他解释说:“敌贼数量比我们多十倍有余,我担心在洪州休息一晚会让消息在军队里蔓延开,影响士气,不如趁着现在士气高昂的时候突击危全讽军,反倒容易取得胜利。”
后来战况果然如周本所料,突然出现的吴军打了危全讽一个措手不及,慌乱间大败,主将危全讽也被活捉,高安危局就此解除。
此役让周本在淮南地区声名大噪,也让徐温特别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安排他做信州刺史。
过了几年,闽、楚、吴越组建两万联军攻打信州,此时据守信州的士兵仅有几百人,看着外面重重包围的敌军,周本思索破敌之策。
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突然观察敌军营地的周本发现一个破绽,他看到闽、楚、吴越分属军队营地中间有一道明显的间隙,他知道敌人表面联合但心不和,互相存在戒备。
周本当即命令士兵打开城门,在城里搭起无数军帐,还在城楼上大摆筵席,召集幕僚看舞女跳舞助兴。
城楼上的情景让敌军一头雾水,再打听到是周本负责信州驻防,不敢轻举妄动,他们远远地射箭试探几次后,发现周本毫不在意还是坐在那里饮酒谈笑,认定城里一定埋伏了大量士兵,不敢轻易出击。
到了晚上,信州城一片寂静,一点声响都没有,联军越发疑惑不敢进攻,又害怕敌人援军赶来被包围,只好连夜撤军。
后世有人考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空城计退司马懿,就是借鉴了周本的空城退敌。
断案如神周敦颐周敦颐绝对是中国理学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如果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那周敦颐就是理学开山鼻祖,他的理学集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更是将哲学融入其中。
可很多人不知道,周敦颐在仕途上的成绩同样不差,断案如神堪比包公。
十五岁时舅父郑向成了龙图阁大学士,在朝中有了靠山的周敦颐在郑向的帮助下踏足仕途,二十岁那年他第一次有机会用自己所学造福一方百姓。
可偏偏他刚理顺县衙事务,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母亲去世了。
多少年来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身为孝子他忍着悲痛,守孝三年,或许灾难总是成功的试金石,没有政务干扰的周敦颐在草庐中全心全意地研究各家学说,一个思想体系渐渐酝酿着。
守孝结束后,周敦颐重新投入到仕途中,做了洪州分宁县的主簿,相当于现在县长、处级干部。
到任后该县有一个疑案拖了很久都不能判决,没想到周敦颐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疑案。
三年前,一个叫王大牛的农民在自家院子打死一条蛇,蛇肉对王大牛来说是难得一见的荤腥,高兴之下他在亭子边煮蛇肉吃,还舀了一壶自酿的红薯酒,叫上邻居王小二一起喝酒吃蛇肉。
结果吃着吃着王大牛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没多久便惨死,而和他一起的王小二却一点问题,因此王大牛家人就状告王小二投毒杀人。
经过仵作辨别,王大牛的酒碗里有毒,王小二碗里没毒,蛇肉经验证也是无毒的,现场没有外人经过,县衙就把投毒人锁定在王小二身上。
经过多方审讯、严刑拷打,王小二始终不承认自己投毒杀人,高呼冤枉。
县衙拿不出王小二直接投毒的证据,王小二也无法证明自己清白,案子就这样拖了三年迟迟无法判决,分宁县知县就把这案子扔给初来乍到的周敦颐解决。
周敦颐没有怨言也没有休息,在外面四处走访调查了十五天确定王小二与投毒案无关并汇报给知县。
“这不可能,这案子悬疑了三年有余,你十五天就能确定王小二没有投毒杀人?”
在周敦颐的强烈要求下,知县带着衙役和仵作浩浩荡荡走进王大牛家院子,只见他把碗、酒菜一一摆好,还原三年前的情景,然后抬头看向凉亭屋檐。
没多久一条很大的黑红色蜈蚣探出头来,吐出一串长长拉着丝的毒液,毒液滴进了下面的酒碗里,而这个酒碗正是当时王大牛饮酒所用。
周敦颐命人把酒灌进一条野狗嘴里,只见野狗疯狂叫唤一阵后,当场死亡。
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推理,周敦颐破获了这桩悬疑了三年的旧案,本人也因此声名远扬,县里的人纷纷夸赞:“周公断案如神,连老狱吏也比不上。”
师爷世家出生的周总理宋朝是第一个大力开拓南方的王朝,周氏一族也慢慢从战乱的中原迁往浙江,最终在绍兴落户,繁衍生息,到周总理高祖父一代已经是第十六代。
周总理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从高祖周元棠开始做钱谷师爷,并制定以钱谷师爷作为周家几代人的职业,所以100多年来周氏家族就是靠学做师爷延续下来的。
有钱就容易生枝发芽,几代人下来周家人数越来越多,淮安驸马巷的周宅是周家在苏北的大本营,也是周总理的出生地。
驸马巷共有房子33间,住满了周家大大小小几十口人。
1844年周总理的爷爷周起魁去世,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往日吃香的绍兴师爷变得不再那么好就业,周家也逐渐出现了衰败迹象。
可周家还是旧习不改,坚守官宦人家的旧规矩、旧礼数,哪怕为此花费甚大也不在意,周总理深受其害,对此深恶痛绝。
例如为了支撑周家门面,周总理的母亲万氏不得不举债应酬,后来又靠典当衣服来应付,破落的官宦人家即便是典当和借钱也要维持面子的虚荣心态和陋习,给年幼的周总理留下深刻印象。
1910年,三伯父周贻谦从东北回淮安办事,带周总理到自己工作地辽宁铁岭生活读书,半年后又转到沈阳跟随四伯父生活、读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革命热情高涨,周总理在学校里率先响应革命号召剪掉拖在脑后的辫子,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爆发,“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各大学校中传开,周总理积极参加并成为领导者,师爷世家出生的他比所有人都明白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危害。
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周总理时时刻刻警惕旧的习惯势力的侵蚀,一辈子都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共产党人本色,防止师爷文化浸染。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大家庭的周家累积有百余亲戚找到周总理,请他帮忙、解决问题或安排个官职,为此他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强调共产党不会像国民党那样搞裙带风,有能力的可以自己向当地政府报名参加就业,不要妄想通过他安排个“肥差”。
“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是他给新时代下周家的要求,也是改造所有中国传统旧家庭的目标。
虽说周总理的祖先里有周瑜、周本、周敦颐等等名人,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从来没有哪个家族能靠先祖过上千年好日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刘禹锡这句诗深刻说明权势五千年的道理,不管是先辈有多厉害,拼到最后还是要看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宋朝的明星大腕》汪鹤
《理学鼻祖-周敦颐》道县人民政府
《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上)》李海文
《文武筹略 威声远著——论周瑜的历史形象》周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