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李筠之败如同目睹其事,确有用兵谋略:忠孝两全吴廷祚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6-12 16:20:06

远观近鉴宋朝人•84•预见李筠之败如同目睹其事,确有用兵谋略:忠孝两全吴廷祚

吴廷祚(918-971),字庆元,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有传。民国年间,《吴廷祚墓志铭》在洛阳出土,对《宋史》所记有所补足。

《墓志铭》记,廷祚出生当夜,天空中传来金戈铁马的声音和军队作战的景象,听见、看见的人都很惊惧害怕。

廷祚几岁时,他的母亲把这桩奇事告诉了他,以此激励他说:你长大后会位列公侯,全家的富贵就指望你了。

廷祚听后,对自己有了很高的期望,平日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以“忠孝”做为座右铭,立志建功立业,对父母有曾子、颜子的孝心孝行,交友非忠义正直之人不交,读了很多书。

廷祚成年,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正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做河东h节度使,听说了廷祚的名声,想招用他,廷祚投奔到郭威帐下。

在郭威处,廷祚对上级很有礼貌,做事很有才能,处理各种事务都很恰当,从没有耽误郭威命令的执行,郭威经常告诫廷祚的同僚,做事要以廷祚为“标准”。

郭威建立后周,授予廷祚“庄宅副使”职衔,不到二年,升“内军器库使”,不久,又升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特务机构“皇城司”长官“皇城使”。

显德初年(954),廷祚升正二品的“金紫光禄大夫”。当年正月,郭威去世,廷祚成为“顾命大臣”,升任“宣徽北院使”,改宣“徽南院使”,不久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

《宋史》本传则记,廷祚少年时代读了不少书,长大后投奔郭威,当了郭威的亲随校尉。郭威建立后周,任命他为“庄宅副使”,升内军器库使,实任怀州(治今河南泌阳)知州,后回京任皇城使。

其时恰好天平军(治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符彦卿改任天雄军(治大名,今河北大名)节度使,廷祚到天平军节度使治所郓州任代理知州。

郭威去世,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升廷祚官职为宣徽北院使。

当年四月,周世宗征伐趁后周老皇帝去世、新皇继位、政局不稳攻伐后周的北汉,廷祚出任“北面巡检使”,回军后代理澶州(治今河南濮阳)知州,后回京,升官职为“右监门卫大将军”,不久,以宣徽南院使职衔出任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知府、西京留守。

廷祚到任洛阳,恰逢汴河决口,朝廷指示廷祚率领数万壮丁堵塞缺口,一并增筑从京城汴梁到临淮(今江苏泗洪县临淮镇)的堤防,廷祚用几十天时间完成工程。

六年(959),周世宗北征契丹,行前任命廷祚为“权东京留守”,守卫京师。

期间,黄河在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决口,朝廷又派廷祚征发邻县二万名壮丁堵塞,也很快完成任务。

五月,周世宗因病回师,升廷祚官职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实任枢密使。

周世宗去世,后周恭帝继位,升廷祚官职为“检校太尉”。

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

但《墓志铭》对廷祚入宋以后的事迹记得很少,只是记了他在宋太祖建国的第一年即建隆元年(960),得任同中书门下二品、持节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诸军事、秦州刺史、雄武军(治秦州)节度使、秦成(治今甘肃成县)阶(治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等州观察使、处置押藩落使,第二年出任京兆尹(治京兆,今陕西西安)、永兴军(治京兆)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等职务,以及先后于乾德二年、开宝四年(971)入朝朝觐宋太祖之事。

《宋史》本传对廷祚入宋后的事迹则记得较为详尽。本传记,宋初,加升廷祚官职为“同中书门下二品”,仍实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二品”本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廷祚的父亲名为“吴璋”,为了避讳,朝廷特意改了给他的职衔的名称。廷祚成为具有“使相”荣誉和地位的最高级官员。

宋朝刚一建立,驻守潞州(治今山西长治)的昭义军(治潞州)节度使李筠不服,于建隆元年四月举兵叛乱,廷祚上奏宋太祖:“潞州高峻险要,又有太行山与内地相阻隔,不容易攻破。但李筠一向勇猛轻敌,若朝廷疾速进军征讨,他一定会离开潞州邀击我军,那样他就像野兽离开山林、鱼儿跳出水,很容易擒拿”,建议宋太祖今早出兵。

廷祚的建议坚定了宋太祖征讨李筠的决心,在率军亲征李筠之前,宋太祖任命廷祚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

李筠得知宋太祖来征,果然如廷祚预料的一样,离开潞州领兵来战,在泽州(治今山西晋城)战败。

九月,镇守扬州(治今江苏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呼应李筠起事,宋太祖转战扬州,仍命廷祚留守东京。

两年之后的建隆三年夏天,宋太祖对廷祚说:“你任枢密使执掌军政多年,非常劳累辛苦,还是出外担任节度使,休息一下吧!我担心明天任命书下达,你可能猜疑为何突然让你离开我的身边,所以提前跟你说一声。”

第二天,朝廷宣布廷祚出任雄武军节度使。雄武军节度使的治所在秦州,秦州夕阳镇西北是古代伏羌县所在的广阔湿地,生有很多木材,前任知州高防在任的时候,曾建议朝廷设置“采造务”即伐木管理所,调集部队轮番采伐木材供应京城使用。但开始采伐后,吐蕃(《宋史》记为西夏,误)一部落首领尚波于率众抢夺,杀伤很多宋朝士兵,高防也抓获很多尚波于的部民,并向朝廷做了汇报。廷祚建议朝廷赦免尚波于及其部民,稳定边疆,取得了朝廷的同意,允准廷祚带着宽赦尚波于及其部民的文件上任。

北宋立国之初,仍沿五代后周疆界,西部只及渭州(治今甘肃平凉)、秦州、成州、阶州一线,秦州则只有中部和东南部归属于宋,原伏羌县和成纪、陇城部分地方仍由吐蕃部落占据。

吴廷祚到任之后,释放了吐蕃被俘人员,撤销了采造务,赦免攻击宋军的吐蕃人,同时与引进使郭永迁率领宋军驱走进入秦州境界的吐蕃兵,勒令其回归本部。尚波于既感激廷祚释放被俘人员,又慑于宋军威力,将渭河以南的古伏羌之地奉献给宋朝。

同年,宋在伏羌设军寨,派军驻守,古伏羌县地成为唐宣宗、懿宗大中年间(847-859)之后陇右第一次正式归属中原朝廷的地方。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廷祚回京朝见宋太祖,朝廷改任他为永兴军节度使。

开宝四年(971)二月十六日,宋太祖的生日、“长春节”,廷祚再次回京,为宋太祖贺寿。

但回京不久,廷祚就生了病,宋太祖亲自到廷祚家中看望,并在探问病情后让医生用艾草热灸廷祚的腹部,还让亲随宦官王继恩留下监督治疗。但廷祚病势沉重,不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本传最后记,廷祚谨慎厚重,寡言少语,极有孝心,他的母亲去世,曾一连多天水米不进;好学,家有藏书数万卷;治家严肃,很有规矩;崇奉佛教。

《墓志铭》最后记,廷祚在秦州、京兆(西安)任职期间,曾遇粮食歉收之年,廷祚抚恤慰问受困百姓,传授种植技术,关中地区连年丰收,百姓得其恩惠,成为朝野美谈;廷祚崇尚仁慈,心念专一坚定,一心学文兴武,通达佛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玩乐爱好;接待地位低微的人士,也保持礼数,面对一国之君,则没有一点拘谨。

《宋史》传后之“论”说,廷祚预见李筠之败,如同目睹其事,确实有用兵谋略。

《墓志铭》之“铭”说,廷祚内外筹画,皇帝听得入心,不觉凑近他以便听得清楚,深入理解;体念百姓疾苦,使饥苦百姓得到休养;深通道家之理,把生死寿夭看得很透,品德高尚,忠孝两全。

我觉得,尽管因为是“私文”,《墓志铭》对廷祚的赞誉不免夸大,但比之廷祚一生行迹,还是较《宋史》更全面、准确。

宋太祖赵匡胤

0 阅读:4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