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以“世界警察”自居,频繁干预他国事务。
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到2011年利比亚的军事干预,美国以惊人的速度推翻了萨达姆和卡扎菲这两个长期执政的独裁者。
从军事打击到政权更迭,这些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一气呵成。
然而,与此同时,朝鲜半岛的局势却多年保持胶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077e23944f3405dc37aa1c70d63f8e.png)
为什么当年美军能够长驱直入巴格达,让萨达姆落得被绞死的结局?
又为何能凭借轰炸在利比亚肢解卡扎菲政权?
而面对朝鲜,美国的武力干预却屡屡停留在军事演习和经济制裁层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9af0f9e670e62a87d1d85d78a7fd9a.png)
1990年8月,萨达姆·侯赛因迅速行动,命令精锐部队向科威特边境逼近。
科威特国土面积狭小,国防力量更显薄弱,此时面对伊拉克的庞大军队和先进装备,完全无法匹敌。
伊拉克陆军在派出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猛烈推进的同时,其空军也对科威特的主要战略设施进行了瘫痪式空袭。
短短两天,一个和平的小国便沦陷,政府高层甚至不得不迅速流亡邻国沙特阿拉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ea011a3330c93e341b808eae3861e0.jpg)
科威特这个国家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还控制着诸多关键能源通道。
一旦这个战略咽喉被强占或掠夺,国际石油市场将面临毁灭性冲击。西方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深深依赖科威特生产的原油。
事情如果持续下去,整个中东局势将被伊拉克单方面主导,全球经济将面临严重威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ba7ac87b0614c2fc2363dc4715a015.png)
在布什领导下,美国开始着手组建一支多国部队。
沙特阿拉伯不愿看到伊拉克这一“强邻”继续扩张,给予美国及其盟友全力支持,允许美军以沙特为基地展开军事部署。
一时间,中东地区成为全球武力集结的中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6a080f59418d6aaada7000925f573d.png)
美军开始大规模运送人员、装备,战斗机、坦克和舰艇源源不断部署到位。
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埃及等多个国家也应美方号召加入联盟。
在数月的准备中,多国部队规模迅速扩大,最终形成了以美军为绝对主导的联合力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e6116739b9c175faf0533061a4cb60.png)
1991年1月17日,经过数月的部署和最后通牒,代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正式打响。
行动伊始,多国部队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空袭。
夜幕之下,美军的隐形轰炸机率先出动,用精确制导炸弹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中心、雷达站和通信设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6124b62691046f9d87e0af2dcb3425.jpg)
此后,美国和盟军的战机又继续对伊拉克的地面部队、防空系统以及燃料储备设施展开狂轰滥炸。
在短短一个月内,伊拉克的军事潜力几乎被摧毁殆尽,其前线部队士气低落,指挥系统更是接近瘫痪。
多国部队进入科威特后,科威特的解放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而伊拉克却因战争惨败面临内外困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29758635bd856df74da91fea79348e1.png)
1999年,巴尔干半岛再度陷入动荡,科索沃地区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
紧张局势的核心源于日益恶化的民族矛盾,南斯拉夫联盟政府被广泛指控对科索沃的阿族居民实施种族清洗。
这些指控包括大规模屠杀、驱逐平民以及强制迁移等,数十万阿族居民被迫逃离家园,涌向邻国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等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14ca1d8bd95e678c5f593dbfa96402.png)
科索沃长久以来是一个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地带。
阿族居民占多数,而塞族人虽属少数,却视科索沃为历史发源地和精神象征,纷争伴随两个民族的对立延续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因内部分裂而逐步崩解,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将中央权力进一步集中,而科索沃的自治地位也被削弱,阿族人对此强烈不满。
1996年,科索沃解放军(KLA)出现,他们尝试武装抵抗塞尔维亚当局,但这场冲突在几年的时间里迅速恶化,并最终升级为全面对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ca2c2b7bf8f0588a060551962e157d8.png)
1999年3月24日,北约部队正式启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轰炸行动。
美国是这次军事行动的主导力量,提供了大多数的空军装备以及军事资源。
整个轰炸持续了78天,是北约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空中打击。
目标涵盖广泛,既包括指挥中心、军事设备和基础设施,也波及了平民的电厂、桥梁和其他公共设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d1262833ad5bc1b0ed32a3015d3883.jpg)
轰炸给南联盟带来了严重破坏,全国范围的电力供应中断,交通陷入停滞,经济体系遭受重创。
人权组织和国际观察员指出,在轰炸行动中不少平民目标遭遇错误袭击,导致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的损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cf9a7c41a1800de4b746a0ef5b5c13.png)
这次军事干预的背后夹杂了更深远的地缘政治利益。
美国通过推动北约的军事介入,不仅遏制了米洛舍维奇在巴尔干的强硬政策,还借助这场战争促成了北约东扩的进一步落实。
在行动结束后,北约的影响力明显扩大,科索沃逐步被置于北约和联合国的共同管控之下,为其最终独立铺平了道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f30f7b6f82ffbdf4a8780b8464f97c.jpg)
轰炸结束后,米洛舍维奇的政权受到了空前冲击。国内的经济崩溃和民众压力让他在国际社会的孤立中步步退败。
科索沃的冲突虽然停火,但民族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的历史恩怨依旧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徘徊。
最终,米洛舍维奇在2000年的选举中失去控制,被推进了国际法庭的审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d39d975f01b9ae329d3dfbdf9ed24c.png)
2003年初,美国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伊拉克。
借着“9·11”事件后全球反恐高涨的氛围,布什政府加紧宣称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拥有并隐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据美方的说法,这些武器对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萨达姆可能与恐怖主义力量勾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95ec52560484b3b31541648d6a19af.png)
2月,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展示了据称是伊拉克持有违禁武器的“确凿证据”,其中包括卫星图像、截取的对话录音,以及有关储存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设施的情报。
报告的公信力很快受到质疑,部分国家认为其中的数据并不可靠,但美国依旧推动军事行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d9b6e1320c941ae88c4860460872e40.png)
在国际社会出现强烈分歧时,美国并未等待广泛的多边共识,而是与少数盟国,如英国、澳大利亚等,组成联军计划对伊拉克采取直接打击。
3月20日,当第一批导弹从美军战舰发射后,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
美军以“斩首行动”开启,试图靠精确导弹袭击制造开局优势。
美国空军与海军合作,集中火力对巴格达及其他主要城市的政府设施、军队驻地和通讯枢纽发动大规模空袭,持续几小时后成功撕裂了伊军的组织能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2c04a3cbd7a234a7f510c4e90898bb5.jpg)
美军占领巴格达的速度让外界感到异常。4月初,萨达姆政权在毫无反击能力的情况下崩溃,其权力结构分崩离析。
最引发全球注目的是4月9日美军进入巴格达市中心的场景。
在一片夹杂着战斗废墟和混乱的城市中,美军士兵协助推倒一尊萨达姆巨大的雕像,这一画面登上了全球媒体的头版,被视为伊拉克由独裁向“解放”过渡的标志性瞬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ba1f0c0633b16231e7b5456c7c2e93.png)
最终,美国在战前声称必须打击的核心目标,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始终没有被找到。
国际媒体、学术界甚至联军内部的部分人士开始质疑战争的合理性。部分原本支持军事行动的盟友,也因为未发现确凿证据而考量撤军计划。
战争所留下的问题让伊拉克长期处于权力真空的阴影中,为极端势力的崛起和新一轮地区冲突埋下了深重的隐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c08ee5b30d4dbc613e6e12721448a1.jpg)
与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果断出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对朝鲜的军事行动一直显得格外谨慎。
从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到如今的朝鲜半岛局势,美国始终未能像对待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那样采取直接且快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一方面,这与朝鲜战争本身所带来的复杂教训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朝鲜采取的核威慑策略以及其国内一致性的政治结构密不可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face2cc2c73f891f73507d8be3eba1.png)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采取突袭方式迅速攻占首尔,南方的韩国部队节节败退。
美国随即响应联合国的决议,组建“联合国军”,以主导者的身份正式介入战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1c08d8db2bd4ea6278ece42e6660b9.jpg)
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甚至逼近釜山,但美国在仁川一次大胆的两栖登陆行动彻底扭转了局势。
这次突然的逆袭将朝鲜军队逼回北方,联合国军一度向三八线以北快速推进。
然而,美军及其盟军试图彻底铲除朝鲜政权,并迅速推进至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一带时,中国领导层作出了直接参战的决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1acf8c9e24967e443faa93b1e9539d.png)
美军原本料想凭借技术和火力上的优势能够快速结束战局,却在新一轮的战斗中与中朝联军打起了持续拉锯战。
鸭绿江边的反击接连打破了美军的进攻节奏,而严寒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也让美国部队的后勤和作战效率受到严重打击。
最终,这场战争以1953年在板门店签署的《停战协定》告终,朝鲜半岛依旧维持在三八线附近对峙的状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e4ba6ca4fdba8c1df6aab76ee07c62.png)
朝鲜战争的经历对美国在后世的对朝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一向热衷于通过武力干预来解决国际问题的美国来说,这场战争被看作是一次令人失望的“制约性”事件。
美军未能获得明确的胜利,而面对一个并不畏惧战斗的敌人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更让美国领导人感到深刻忌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a852e6a6965fc5be8cda9b8f873029.jpg)
即便美国在后来发展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战术装备,对朝鲜的正面对抗始终被视为风险巨大的选择。
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量便是中国的潜在作用。朝鲜牢牢握住中朝同盟关系这一关键筹码,美国始终担心,若再挑起全面战争,很可能会再度卷入与中国的军事冲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46e21d8424927014e23f85e90f428a.png)
除了历史的阴影,朝鲜的核武发展也让美国不敢轻易动武。
自20世纪末开始,朝鲜一步步迈向核武国家的定位,并通过一系列导弹试验和核试爆向国际社会展现其实力。
尽管美国长期以来反复警告并推行制裁政策,但朝鲜的核计划并未因外界的压力而中断,反而在技术上渐趋成熟。
一旦开战,朝鲜可能会迅速动用核武器,对邻国和驻扎在亚洲的美军基地造成无法估计的破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7618be7f00802123579149dfbdaed34.png)
此外,朝鲜的内部政治构成也使得外部势力难以对其内部施加影响。
朝鲜自建国以来便推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由最高领导人控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一切决策。
这种一致性让朝鲜内部保持相对的团结,即使面临国际制裁和严重贫困,仍未出现其他国家因内部分裂而被外部力量轻松介入的情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dc83da1c87a43bf22532ecdbd8f22a2.jpg)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伊拉克、利比亚等中东国家在战争爆发前后内部纷争不断,反对派、宗教派系以及争夺权力的武装组织成为外部干预者的“天然盟友”。
然而,朝鲜并不存在类似的分裂力量,任何形式的外界植入都难以打破朝鲜国内的统一。
参考资料:[1]陈翔.美国“混合战争”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论坛,2024,26(1):22-39156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414f566134f7ccb5bb497615246d2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