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一直很好奇,本拉登对多国发起过攻击,为何独独放过中国?

宇寰谈这个电影 2025-02-07 15:48:48

1998年,两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掀起了巨大波澜,美国驻两国的大使馆几乎同时被摧毁,数百人遇难,数千人受伤。

策划这一事件的,是本·拉登,他以此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基地”组织的实力,并直接向美国挑衅。

此后,本·拉登几乎与整个西方结下了血海深仇。

他的目标清单涵盖了美国及其盟友的无数机构与人员,无论是欧洲的平民,还是中东的驻军,都很难在他的视野之外。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个企图挑战全球秩序的恐怖主义头目,似乎从未将方向对准中国。

本·拉登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踏上“圣战”之路

1979年,苏联的坦克部队向阿富汗边境推进,当时的本·拉登刚刚22岁,出身于沙特阿拉伯一个极为富有的建筑家族。他所在的家族掌握了沙特政府大量的建筑工程合同,富可敌国。

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曾参与麦加大清真寺的扩建,在沙特国王面前享有崇高的地位。

拥有这样的背景,本·拉登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也没有延续家族事业,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因局势陡然紧张的阿富汗。

当苏联的军事行动开始酝酿之际,阿富汗的局势已经变得扑朔迷离。

通过新闻、宗教团体的宣讲、以及他周围伊斯兰学者的讨论,他得知苏联的意图可能是颠覆阿富汗的政府并在那里推行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

他不满于周围上层社会对这些消息的冷漠态度,也不同于许多富商只停留在口头或后方的支持。他做出了决定。

告别家乡时,他没有携带太多个人用品,而是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筹集了一些资金,简单整理了可以提供给阿富汗圣战者的物资,从食物到医药用品。

初到阿富汗时,他对那里的生活和环境没有太多了解。

到达后,他通过联系当地的圣战志愿者团体,开始协助前线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美国的暗中扶持

冷战的背景使得苏联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美国的警惕,而苏联试图控制阿富汗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关键且拥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国家,更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政府很快意识到,如果能让苏联长期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可以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其拖垮。

基于这一思路,中央情报局开始秘密策划了一系列行动,协助阿富汗的反苏武装,通过巴基斯坦的情报部门为这些圣战者提供武器、培训和资金支持。

这项秘密军事行动历时多年,最终被称为“旋风行动”。

美国试图通过这一计划,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削弱苏联的全球影响力。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本·拉登的活动逐渐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阿富汗的前几年,他已经与当地的反苏武装建立了初步联系,并利用自身资源为抗苏行动提供了后勤支持。

由于他出身沙特的富裕家庭,他率先动用家族的资金,以个人名义为抗苏武装采购物资。

这些资金大多通过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以及伊斯兰世界其他富裕地方的穆斯林捐赠汇集而成,而部分捐款也来自于一些国际慈善组织的支持。

通过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的牵线搭桥,美国向反苏武装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这些包括便携式防空导弹和先进的自动武器。

这些装备在战场上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有效遏制了苏联对阿富汗空域的掌控。

同时,美国还派遣了军事顾问队伍,深入到由巴基斯坦主导的训练营,为反苏武装提供战术指导和实战培训。

本·拉登作为一名关键的资源组织者,开始更多地接触这些现代武器系统的运作方式和军事培训方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苏联逐渐陷入战争泥潭,本·拉登的影响力在伊斯兰世界和圣战网络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开始构思如何把松散的反苏圣战网络转变成一个更加有组织性的行动体。

他明确提出建立一种跨国性质的组织,将分散在阿富汗各地的阿拉伯志愿者形成一支统一的力量。

到了1988年,本·拉登最终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正式创立了“基地”组织。

与美国分道扬镳:海湾战争的导火索

1990年,伊拉克在萨达姆·侯赛因的主导下突然发动军事行动,入侵科威特。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而美国则果断站在科威特一方,以保卫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为名,迅速协调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部署重兵。

在沙特阿拉伯,作为伊斯兰教两大圣城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这个原本以宗教保守性闻名的国家突然成为了这场军事行动的前线地区。

在许多伊斯兰学者和保守派看来,这是对宗教信仰的公开冒犯,本·拉登也深感这一安排的象征性意义。

他对沙特政府接纳美军的举措极为不满,并立即采取行动,试图影响事态的发展。

他向沙特王室提出建议,希望组建一支以阿富汗战争退役的战士和本地圣战者为核心的防御力量,以保卫国家的边境,同时避免外国军事力量的介入。

沙特王室当时的立场非常明确,他们不相信本·拉登提议的非正规军队能真正有效应对伊拉克的威胁。

相比于这些由民间支持的圣战者,沙特更信赖美军的先进装备和军事力量。

同时,沙特政府也希望通过允许美军部署,进一步稳固与美国的双边关系。

这一决定让本·拉登感到被轻视,他逐渐从一个支持国家安全的志愿者,变成了对国家政策的激烈批评者。

海湾战争的进展进一步改变了本·拉登的立场。

1991年初,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全面打响,美军领导下的联盟军队成功驱逐了伊拉克军队。

战争结束后,美军并未完全撤出沙特,而是在多个军事基地中维持了一定的存在。

这一安排进一步激怒了包括本·拉登在内的许多中东地区激进人士,他也因此彻底决裂了与美国的关系。

从此之后,本·拉登开始利用他在阿富汗战争中建立的武装网络和资源,对美国展开了更具针对性的行动。

他将阿富汗战争时期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转向了新的目标,逐步策划起一系列规模更大的反美行动。

东非使馆爆炸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的内罗毕大使馆和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使馆几乎同时遭到炸弹袭击。

这两起攻击突如其来,爆炸的威力巨大,瞬间将周围的建筑摧毁成废墟。

数百人在攻击中丧生,其中包括不少无辜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民众,还有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及路过的行人。

这两起爆炸导致四千多人受伤,许多人被困废墟之下,救援工作持续了数日。

爆炸发生后,美国迅速展开调查,并最终锁定幕后黑手是本·拉登及其以阿富汗为据点的“基地”组织。

几周之内,美国通过在联合国的渠道向国际社会施压,力图孤立庇护本·拉登以及“基地”组织的势力,同时开始调动情报机构全力追踪他的行踪。

美国还通过卫星监控和线人网络搜集有关“基地”组织的资料,希望能尽快将其绳之以法。

本·拉登似乎早有准备,他很快从公众视野中隐身,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边境地区。

与此同时,本·拉登并未因这次全球通缉而停止活动。

他敏锐地利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录制视频、语音和文字宣言,将“基地”组织的声音传播至全球。

他的宣讲内容不仅在中东地区产生广泛影响,还通过一些隐蔽渠道传播到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吸引了新的追随者。

这使得“基地”组织实现了人员、资金和思想的跨境运转,形成了一个极难摧毁的网络架构。

美国随后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应对,派遣精锐部队展开几次突袭行动,但都在最后时刻被迫中止或未能成功实施。

1998年8月20日,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设施进行了导弹打击,但收效甚微。

与中国的“非对抗”局面:各自的策略

本·拉登的行动从未停止扩大,他几乎将所有与美国关系密切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列入了潜在目标清单。

然而,对于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中国,他始终没有采取任何直接针对性的行动,这种“非对抗”局面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多方面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长期以来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这在中东地区很少引发争议。

与美国及欧洲盟友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外交立场一贯强调主权平等,不参与他国内部事务的处理。

无论是阿富汗战争还是美国提出的反恐战争,中国都没有直接介入。

这种不同的外交风格使本·拉登将中国视为中立化甚至是可合作的第三方,而非直接威胁者。

中国的大型国企在中东参与的多是能源开发或者基础设施项目,商业行为远远大于政治或军事意图。

中国没有参与军事干涉,亦无意在中东推广任何特定的政治制度,让其在中东众多矛盾交织的势力间保持了一种特殊的距离。

这种独立的外交取向在本·拉登的战略视野中很可能占据了次要地位,不足以引发他的敌对行动。

与此同时,中国对内的安全措施极为严密,中国对于枪支的管理几乎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法律规定任何民间私人持有武器行为均为非法。

通过边境或者地下渠道秘密将武器运入中国几乎难以实现,这对以武装袭击作为主要手段的恐怖组织带来了明显阻碍。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军事的历史影响力。面对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丰富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生产能力,并且在军事上展现出组织严密、反应迅速的国家,本·拉登并没有轻易挑衅的理由。

在这样的格局下,他选择了避开中国,转而集中攻击更直接干预伊斯兰世界内政的西方国家。

在本·拉登愈发激进的行动中,他几乎从未在公开的演讲或组织声明中提及中国,也没有针对其提出过任何反对立场。

参考资料:[1]伍书湖.本·拉登“失踪”之谜[J].当代世界,1999,0(4):31-32

0 阅读:35

宇寰谈这个电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