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裔美国诗人、哲学家、画家和散文家纪伯伦在其1923年出版的散文诗集《先知》中曾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
或许所有的生命在诞生之前,确实对自身很渴望。
但是,有些生命从娘胎里呱呱坠地之时,就后悔了。
就比如,何洪的大儿子就曾直言:“宁愿自己不要出生。”
开局地狱模式的何家
何洪是谁?他的大儿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何洪,四川省遂宁市蓬南镇三台村,一个原本很普通的村民;
却因生育11个子女(5男6女),以及杀害自己同族叔叔何履海,被判无期徒刑而引发社会关注。
关于何红杀人一事,此前,澎湃新闻有过详细报道。
2016年2月16日,位于三台村的天佛寺办庙会,大摆宴席,免费招待香客。
何洪带着家里9口人也来天佛寺赶庙会。
在喜庆的庙会上,何洪跟自己同族叔叔何履海发生争执。
关于争执原因,有的说是因为何洪要喝酒,何履海不给,还骂他丢尽了何家的脸。
有的说是因为何洪的孩子在庙会上抢食物,何履海骂何洪只生不养。
总之,何洪跟同族叔叔何履海发生了争执,随后将其杀害。
面对这样的家庭,这也难怪,何洪的大儿子会后悔自己的出生。
对此,我想说:“不乱生孩子,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但是,何洪不懂这个道理啊。他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存钱不如存人”。
或许在何洪看来,钱这个东西,不花掉,产生不了价值;花了,也就没了。
人就不一样,孩子生下来是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还能给家里挣钱。
多一个孩子,以后就能多给家里挣一份钱。
所以,他跟他老婆张杏子,生了一个足球队。
未来或许很美好,但眼下过不去
何洪的这种道理背后,本质上是一种“稀缺心态”在作祟。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美国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
两人在2013年一起写了一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稀缺心态会降低对未来收益的敏感性。
就比如说,贫困者长期处于资源稀缺状态,就会更倾向于通过多生孩子去赌以后会带来更多收益。
但其实,未来这些孩子能产生多少收益,还是个未知数,这是一件赌概率的事。
而且,他们还忽略了养育这些孩子,眼下所要承受的经济负担。
也就是说,或许在何洪生孩子的时候,一想到这些孩子以后长大了,都能挣钱,脸能笑成一朵花。
但是,糟糕的是,眼下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怎么办,何洪似乎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孩子越多,家庭并不一定越有希望
当生育欲望脱离经济能力时,孩子更大概率是沦为“生存负担”而非“家庭希望”。
就像前文提到的何家,何洪一家13口人,挤在50平米不到的破旧小平房里,大儿子想去当兵,却被何洪拉着去捡垃圾补贴家用。
如今,何洪被判无期徒刑,更是给这家雪上加霜。这么多孩子,已经是这个家庭的负担。
好在当地政府能够帮忙解决家里的生活所需。
但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心理压力会有多大,会不会对自我否定,会不会很自卑?
这种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心理一旦在内心生根发芽,要想去克服,得付出多大努力。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乱生孩子,是做人的基本素养。这既是对自己家庭的负责,也是对孩子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