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引言毛泽东的表哥文运昌,在毛泽东年少时,可是对他帮助颇多,引导他接触新思想,帮他进入新式学堂。
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文运昌想着自己怎么着也能被安排个好工作,可结果他屡次求职被拒。

甚至在一次进京探亲时,因为喝多了酒,被毛泽东直接“撵”回了家。
直到去世,文运昌都没能理解毛泽东的“无情”。
他觉得表弟忘恩负义,没念及他们的旧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喜悦和希望之中,可文运昌却有着一些焦虑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
文运昌看着身边的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他也渴望能够在新政府中谋得一官半职。
思来想去,他决定给毛泽东的办公厅主任田家英写信。

毛泽东与田家英
在信中他列举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4位亲友,希望能通过田家英的引荐,得到工作安排。
这14位亲友大多是来自韶山冲的乡亲,他们觉得毕竟毛泽东是国家主席,安排几个工作岗位,应该不是难事。
可当这封信最终呈递到毛泽东面前时,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应。

毛泽东看完了信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断然拒绝了信中的请求,他在名单上批示了一句话:
“我不能给亲友介绍工作。”
这句话掷地有声,文运昌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身为国家主席,却连这点“小事”都帮不上忙。

他不死心再次尝试通过毛岸英向表弟求情,他觉得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父子情深,或许能劝动他改变主意。
毛岸英当然知道父亲的原则,也明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特殊情况。
他婉拒了文运昌的请求,并向他解释了父亲的苦衷。

那个时候干部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毛泽东为亲友安排工作开了先例,势必会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损害新政府的公信力。
眼看两条路都走不通,文运昌只好求助于文南松。
文南松是毛泽东的族兄和毛泽东关系密切。

他亲自提笔给毛泽东写信,希望毛泽东能看在亲情的份上,给文运昌安排一份工作。
可这一次的回信中还是拒绝,并且是很明确的拒绝。
在信中主席解释道,延安的共产党人“并无薪水”,鼓励文运昌自力更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机会。

只是主席的这番好意没有得到文运昌的理解,他又气又恼,甚至觉得对方是没有任何亲情。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是小题大做,其实要是知道两个人早些年关系有多深,就不难理解文运昌为何这么生气了。

毛泽东生活在湖南湘乡一个叫唐家托的小村庄里,这里就是他外婆的家,更是他童年和少年时代重要的记忆场所。
对年幼的毛泽东来说,唐家托不仅有外公外婆的疼爱,还有表兄弟们,大表哥文运昌也正是引领着他走上求知之路的那个人。

文家在当地算是个书香门第,家里藏书不少,文运昌经常慷慨地把自家藏书借给毛泽东阅读。
在那个年代书籍是多么珍贵的资源,而文运昌毫不吝啬地和表弟分享。
那些线装书、古籍,或许在当时年幼的毛泽东看来有些晦涩难懂,但培养了他读书的好习惯和对知识的渴望。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新式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1902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成立。
这在当时闭塞的韶山冲是件新鲜事,文运昌迅速意识到新式学堂的重要性。
他向毛泽东介绍了东山学堂,鼓励他去那里接受新式教育。

不仅如此,文运昌还积极地帮助毛泽东实现求学梦,不仅为他办理了入学手续,还主动做了他的入学担保人。
在那个年代担保人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学业,还要对学生的品行负责。

文运昌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和支持,也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除了学堂里的正规教育,文运昌还不断地为毛泽东提供课外读物,费尽心思地为他寻找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

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盛世危言》是近代中国较早提出改革主张的书籍之一。
书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对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毛泽东来说,是一次思想洗礼。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宣传改良主义的重要阵地,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中,毛泽东接受一位美国记者采访时,曾回忆起这段求学经历,并特别提到了表哥文运昌对他的帮助。

所以在文运昌心里,他觉得自己这么帮助毛泽东,到头来换不来一个小小的工作,他心里自然有气。
对亲情的误解不过虽然在工作安排的事情上屡屡碰壁,但两人之间的亲情联系并没有因此中断。
1951年的春天开始,毛泽东邀请文运昌进京做客。

此后他多次进京,感受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每次见到毛泽东,他都会委婉地表达自己想要一份工作的愿望,但毛泽东始终没有松口。
可是文运昌却始终相信凭借着亲戚关系,总有一天能够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或许在他看来,毛主席只是在考验他,或者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1954年的秋天他又一次来到北京,他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
慢慢地一起进京的韶山乡亲们都陆续准备返乡了,毛泽东也建议文运昌和他们一同回去。

这让文运昌心中有些不快,他觉得这次进京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还有很多事情没做。
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于是他带着一丝赌气的语气对毛主席说自己不想这么快就回去。

毛主席听后,已经察觉到了文运昌屡次进京的真正目的。
但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必须以身作则,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
最终文运昌不得不收拾行囊,踏上归途,带着失望离开了北京,也带着对毛主席的误解和埋怨。

其实毛主席除了是国家领导人不能自已违背原则之外,还有一点,可能是他觉得,确实没有适合文运昌做的工作。
因为文运昌这个人十分爱喝酒,到了一个嗜酒如命的地步。
第一次邀请表哥来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就准备了一瓶葡萄酒。

饭桌上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杯葡萄酒,文运昌见到有酒就马上拿起来喝。
后来几次去北京做客的时候,他几乎每顿饭都要喝酒而且还要喝好酒,并且一直要喝到醉才会停下。
喝多的时候他经常会提起自己当年是怎么帮助表弟的,还说自己当年是怎么机智地帮表弟脱险。

毛主席一开始只觉得他是偶尔酒醉才这样,时间长了才发现,表哥就是这样一个喝多了就说大话的人,这样一个人能为新中国做什么呢?
所以最终文运昌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这份不解和遗憾就像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伴随了他一生,1961年他因病离世之际仍然没能释怀,依然固执地认为毛泽东亏待了他。
事实上毛泽东并没有对他的处境漠不关心,早在1953年,在毛泽东的同意下湖南省人民政府就安排文运昌为省文史馆员。

文史馆员的工作相对轻松,待遇也不错,这对于没有其他技能的文运昌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但文运昌可能觉得这份工作来得太晚,也和他的期望相去甚远。

他想要的并不是一份普通的文史馆员的工作,而是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
所以他至死都固执地认为毛泽东亏待了他,没能给他足够的“好处”。
结语人们总觉得亲情是特殊的,一人得道,亲友沾光也在情理之中,可毛泽东偏偏打破了这个“常规”。

他对文运昌有亲情也有原则,他感激表哥年少时的帮助,多次邀请他进京,却也坚决不为他谋私利,甚至不惜“撵”他回家。
文运昌至死都没能理解毛泽东的这种“无情”,或许是因为他用旧社会的“人情世故”来衡量新中国的“原则规矩”。

毛主席给文运昌写的信(局部)
他眼中的毛泽东是高高在上的国家主席,却没意识到。
毛泽东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他心中装着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亲友的私利。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与表兄文运昌——《党史天地》 2005年第11期19-22,共4页

2、人民网——毛泽东最感激的表兄为何至死认为他“忘恩负义”?

3、共产党网——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毛泽东致表兄文运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