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份,咱们远征军准备进缅甸打仗的部队都整编好了。里头包括了杜聿明带着的第5军,甘丽初管的第6军,还有张轸指挥的第66军。
孙立人带着他的新编38师,被编进了66军。他去见军长张轸报道时,张轸一脸不乐意,直接就来了一句:“你这师啊,看着光鲜,其实中看不中用。我手下三个师,就数你的最不行。”
【拼凑的六十六军】
张轸可不是个平凡人物,1938年徐州会战那会儿,他带的队伍打得相当漂亮,人们给起了个绰号叫“翼字军”。仗打完了,张轸因为表现出色被表彰,还升官做了十三军的军长。
张轸因为不是嫡系出身,所以不受老蒋待见。1939年的时候,他被撤了军长的位子,表面上给升了个军政部第二补充训练总处的中将处长,其实是被架空了。
1941年12月7号,太平洋战争打响了。没过几天,张轸就接到了军政部长何应钦的电话,让他赶紧跑一趟重庆。到了重庆,何应钦就跟张轸说,打算把第二补训处的部队整编成三个师的甲种军。
张轸重新拿到兵权,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但等他被正式任命为66军军长后,才发现自己被何应钦给耍了。原来,第二补训处的那些部队,一个都没被划进新成立的66军里。
66军手下有三个师,分别是新28师、新29师和新38师,它们跟张轸没啥关系。说起来,新28师原先是特务头子康泽手下别动队总队的第一支队,后来才改编成的。这个师的师长是刘伯龙,他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员。
新29师其实是从康泽别动总队的第二支队转变过来的,它的领头人是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的马维骥,担任师长。
这两个师长里头,刘伯龙这家伙性格嚣张,心狠手辣,特别难对付,而马维骥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们俩对从上面派来的军长张轸,压根就不放在眼里。
66军的二把手成刚,他是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学生,以前还在康泽的别动队待过。因此,66军的实权,基本上都落在了黄埔系和康泽那边的人手里。张轸到了那儿以后,感觉手脚被绑住了,对部队的管理和控制受到了很大限制。
一听说新38师也被编进了66军,张轸心里那叫一个憋屈。他觉得,新28师、新29师虽说有点难管,但那些头头脑脑都是黄埔出来的,正经八百的中央军。可新38师呢,连杂牌军都沾不上边,原本是军统管走私的队伍,后来才改的,简直就是给戴笠那特务头子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这样的部队,战斗力能强到哪去?说白了,就是一堆废物,破铜烂铁一堆。
孙立人因训练军队而出名,他带的新38师看上去军容整齐,气势不凡。但张轸却不这么看,他觉得这只是表面功夫,中看不中用,还直言在66军的三个师里头,新38师算是比较差劲的。
孙立人恼火地回击道:“张军长说了可不算数,到底能不能打,战场上见真章。”
那么,孙立人带的新38师,真的就像张轸说的那样,一打就垮吗?
【孙立人与新38师】
张轸显然小瞧了新38师,这支队伍的起源是缉私总队,虽说连重庆军委会的杂牌军名单都挤不进去,可不论是从武器装备、训练程度,还是士兵的质量上,它比多数正规甲种部队都要出色,这可是孙立人亲自调教出来的精锐。
1937年11月3日一大早,日本军队偷偷过了苏州河,发动大规模进攻。当时管税警总团第二支队的孙立人少将,他马上带着队伍打回去。打着打着,孙立人不幸被日军炮火打中,浑身上下被炸了十几个伤口,血流得跟个红人似的。还好他头上戴着钢盔,脑袋才没被打死。
孙立人受了重伤,紧急送往上海租界的一家医院进行救治。税警总团的头儿黄杰跑到医院探望他,可没待多久,也就几分钟的样子,扔下两千法币就急着走了。这事儿让孙立人手下那些军官们心里头很是不痛快。
宋子文一听说孙立人的状况,心里就琢磨着上海已经沦陷,租界里也不太平。他赶紧让弟弟宋子安带上人手,把孙立人护送到香港去找那里的好大夫看病。说实话,要不是宋子文在那节骨眼上伸把手,孙立人很可能就在上海租界里头出不来了。
1938年2月份,孙立人身体还没完全康复,就急急忙忙赶到了武汉。他首先去找了黄杰,但没想到黄杰说话吞吞吐吐,不怎么愿意搭理他。其实,这是因为蒋介石已经私下跟黄杰打了招呼,让他把淞沪会战之后损失惨重的税警总团剩余的人马整编成一个师,好让他们变成中央军。要是孙立人再回税警总团,怎么着也得给个副师长的位子吧,但黄杰明显不太乐意这么干。
孙立人受了冷落之后,感觉自己没了去处。没多久,税警总团就正式解散了,心里不服气的孙立人决定去找宋子文。跟黄杰那冷冰冰的态度比起来,宋子文见到孙立人那叫一个热情,问了问具体情况,立马就给孔祥熙打了电话。宋子文和孔祥熙一合计,打算把国民政府财政部存放在武汉的一个师的装备给孙立人,让他重新把税警总团建起来。不过他俩也明白,老蒋肯定不会让税警总团这个名字再出现,所以就提出换个名儿,叫国民政府财政部缉私总队。
孙立人得手装备后,立马把黄杰丢下的那些原税警总团里伤好了的几千号人给收了,分成三个团。接着,他又忙着招新兵,天天苦练。到了1941年,他的缉私总队已经壮大到六个团,手下还有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这些直属部队,再加上干部训练所和总医院,实力杠杠的,比两个师还强。
【戴笠的图谋和妥协】
1940年11月份,老蒋为了压制孔家和宋家,他让戴笠同时管起了缉私署。戴笠一直就想把手伸进缉私这行当,这下有了署长的名头,他趁机把军统的人安排到各个缉私站点做站长,没过多久,这些缉私站点就都被军统给捏手里了。孔祥熙心里明白,这是老蒋在给他使绊子,但他也没辙,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插手缉私署的那些事儿。
戴笠老觉得手里没支硬气的军队是个大问题。后来,他掌控了缉私署,又听说还有支装备挺好的缉私总队,心里就盘算着怎么把这队伍给收了。戴笠这人精明得很,知道要是明抢,孔、宋那帮人肯定不乐意。所以,他得找个正当的理由。于是,他从军统局本部拉了几十个特务,1941年秋天的时候,让他们去缉私总队那边“阅兵”。说是阅兵,其实就是想挑点毛病,好找个由头吞并他们。
以前,军政部的人来过缉私总队几次进行检阅,每次都是骑着马来。孙立人也就没多想,按照老规矩准备了几十匹马。可没想到,这次来的几十个“检阅官”特务,大多都不会骑马。领头的特务就说,要坐轿子进行检阅。孙立人虽然心里很不爽,但还是忍了下来,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翻阅资料时,那些特务们真是洋相尽出,啥都不懂还硬要挑刺。领头的特务竟然还摆出一副指责的架子说:“缉私总队又不用去战场上拼命,你把队伍练得这么强干啥呢?”
有人跟着起哄,对着孙立人抱怨道:“缉私总队连个正式的部队编号都没有,你却拿正规军的标准来训练他们,这不是瞎折腾嘛。”
孙立人直接回应道:“你这话可不对头,缉私总队里头,有三成的人都是当年在淞沪会战打过硬仗的老兵,他们已经训练有素,随时都能上抗日战场最前线。”
特务们回去后,肯定没少说缉私总队和孙立人的坏话。没多久,戴笠就借着缉私署的由头,发了个通知,说缉私总队的人都不行,得全去重庆重新训练。等练好了,再重新分派。戴笠这招挺狠,直接就让孙立人没法再管缉私总队了。
缉私队伍一旦被戴笠掌握,那肯定就会被拉进军统当打手。孙立人可不想自己费心费力训练的队伍,最后变成戴笠的私人部队。所以,他立马把总队的事情交给了齐学启暂管,自己则跑到重庆去找孔祥熙想办法协调。
孔祥熙跟孙立人讲:“戴笠当上缉私署长,那是委员长点的头。不过你别急,我跟戴笠说一声,缉私总队还是你来带队,戴笠会卖我这个面子的。”
孙立人直接跟孔祥熙讲,他并不是想保住总队长的位子。他带的这支队伍,训练得好,战斗力强,要是被改成特务武装,他心里真是不乐意。聊着聊着,孙立人还提起了军统特务来检查时的那副难看样子。
孔祥熙听完之后,心里头挺有感触,立马就给军政部长何应钦打了个电话。孙立人这家伙也算走运,正好赶上这时候,太平洋那边打起来了,英美这些国家就希望重庆这边能派兵去缅甸,帮他们一起守着。老蒋一看,觉得这是个好时机,就让何应钦赶紧调兵遣将,把远征军给组建起来。
何应钦当时正忙着组建远征军呢,他就顺便给孔祥熙送了个顺水人情。
说到戴笠那边,因为有何应钦和孔祥熙这两位大佬出面说话,他也只能让步了。不过,戴笠肯定不会轻易把费了好大劲才拿到的缉私总队全交出去。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军政部发了话:缉私总队里的第二、第三、第四团,就组成新的38师,师长让孙立人来当。
孙立人离开后,缉私总队里的其他三个部队,也就是第一团、第五团和第六团,慢慢就变成了军统手下的军事帮手。
孙立人晚年时常常提起,他对没能带走剩下的三个团,特别是第一团,心里一直觉得很可惜。他说:“第一团是缉私总队里最能打的,我那时候使足了劲儿想留住他们,可最后还是没能如愿。这么好的一团人,结果被军统给调走了,就去做些守家护院的事儿,真是太可惜了。”
戴笠对第一团特别上心,可这个团的团长贾幼慧,是孙立人亲手提拔起来的。贾幼慧觉得给特务老大当手下太丢人,一气之下就辞了职,跑到新38师去找孙立人了(后来他还当上了新一军的副军长)。
【66军大溃败,孙立人师一枝独秀】
孙立人带的新38师被划到66军后,其实并没怎么被看重。一方面,军里的另外两个师都是正宗的中央军,师长刘伯龙和马维骥觉得自己是黄埔出身的正统部队,有点瞧不起人。另一方面,新38师原本是由缉私总队三个团改过来的,被当成是非主流的杂牌军。再加上人数上也不占优势,总共就八千多人,是三个师里人最少的。
新38师因为多次请缨出战,所以被66军选为了打头阵的部队,率先进入缅甸打仗。4月2号那天,新38师的一个前锋营到达了腊戍。就在同一天,老蒋和史迪威也一块儿去缅甸看了看,他们到了梅苗。晚上的时候,老蒋在梅苗见了孙立人,跟他说,得让他带着新38师守好曼德勒,给后面的大战做好准备。到了4月7号,孙立人留下了一个团在腊戍机场看着,然后带着大部分兵力往曼德勒去了。
1942年4月19号那天,孙立人带着他的部队在仁安羌把日军给打败了,还救出了七千多名被日军围住的英军士兵。这事儿一传开,孙立人他们可就出名了。后来呢,因为66军的其他两个师离得太远,老蒋就让孙立人他们暂时归第五军管,听杜聿明的指挥。
因为英国军队的策略是“放弃缅甸,保护印度,留住实力”,所以在缅甸的英军就让远征军自己去打仗,或者让远征军在前面挡着,好让英军自己逃跑。这样一来,情况很快就变得非常糟糕。到了5月份,远征军也不得不琢磨着怎么撤退了。
5月8号那天,杜聿明作为代理远征军第一路的长官,收到了史迪威和罗卓英的电报,说是要远征军撤到印度去。但奇怪的是,蒋介石给的命令却完全相反,他让杜聿明带着队伍撤回国内。
碰到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指令,杜聿明真是犯了难。他后来讲起这事儿时说:“我把各部队的队长和参谋长都叫来一起商量,最后我们决定还是听蒋介石的,往国境线那边撤。那会儿,所有将领都没有反对。”
“都没意见”这话其实不太对,至少孙立人是强烈不同意的。他干脆不听杜聿明的命令,自己带着队伍撤到了印度的英帕尔,成了远征军里唯一一个整编制撤出来的队伍。
五月份那会儿,远征军吃了大败仗,日军在后面紧追不舍,他们根本挡不住。张轸带着66军,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后来讲起那段经历时说:“我跟我那一帮参谋,想尽各种招数,还是没能扭转局面。日军那机动部队,攻势又猛,追得又紧,我们差点连命都搭上。没办法,只好炸了五辆中型战车,想把路给堵上。可日军的大炮还是厉害,追得我们退却的部队连气都喘不过来。”
除了孙立人师保持完整编制撤到印度那边,66军的其他队伍在日军一打过来就散了。张轸一口气跑到滇西,身边就剩下几百号人了。等张轸缓过神来数了数,军部直接管的,加上刘伯龙、马维骥两个师的残兵败将,加起来都不到五千人。
第十一集团军(那时候包括了71军和66军)的头儿宋希濂,对66军的打仗样子特别恼火。在把想打进滇西、强过怒江的日军打退后,他立马开了个军事总结会。会上,张轸和他手底下的两个师长刘伯龙、马维骥,开始互相推卸责任,说对方的不是。会议结束后,宋希濂直接向重庆的军委会打了报告,说要狠狠处理张轸、刘伯龙、马维骥这几个。
66军军部,还有刘伯龙和马维骥这两个师,他们是远征军里的后备力量,被安排在了缅甸的腊戍、瓦城那些地方,还有滇缅公路边上,随时准备支援。那他们进了缅甸后,到底打得怎么样呢?
宋希濂回想起那段经历:
66军一抵达腊戍,不少部队领导和后勤人员就赶紧用大堆的外币,那时候在缅甸军队里发的都是缅币卢比,去买布啊、化妆品啊,还有那些高档吃的,像饼干、咖啡、牛奶、白兰地这些。他们一辆接一辆地往昆明运,到了那边一卖,赚的钱可是原来的十到二十倍。
那时候,我派了两个助手跟着部队去缅甸,他们回来后跟我细说了那边的情况。打仗打到第三年头上,东西的价格就开始嗖嗖往上涨。到了1942年,好多东西的价格都翻了几百倍,大家伙儿都直喊受不了,尤其是军队里的大部分士兵,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
这就是为什么宋希濂哪怕得罪人,也要坚持向军委会提议撤销66军的番号,并处置军长以及两位师长。讲真,张轸这回确实有点儿背,因为他们刚进入缅甸没多久,新38师就被调走了。再说那两位师长刘伯龙和马维骥,那可是有名的霸道将军。张轸回想起来,当时他真正能指挥的,就只有军部直属的1500多人,剩下的部队,他根本指挥不动。
1942年6月份,军委会给出了处罚决定:66军被取消了编制,军长张轸被免职并接受调查;新编28师的师长刘伯龙同样被免职调查,他们整个师被并入了71军;还有新编29师,也被取消了番号,师长马维骥也被撤了职,得接受审查。
三个人确实被撤了职,不过真正受到惩处的只有马维骥。张轸靠上了湘军老将程潜这棵大树,后来一路高升,当上了第十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刘伯龙呢,则是攀上了他的贵州老乡何应钦这层关系,又被重新启用了。反观马维骥,因为没有像程潜、何应钦那样的大人物为他说话,关了阵子后就给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