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混装油罐车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据悉,两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在未进行彻底清洗的情况下,便装载食用大豆油并驶离了厂区。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触及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
事件发生后,鲁花、金龙鱼、西王食品等食用油企业迅速作出回应,纷纷表示对食用油运输有严格的管制措施,否认存在违规行为。但国产食用油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小觑,从产到销的每一环节,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01
“混合油”上了谁的餐桌?
据了解,此次涉事的主要是散油。散油是指的是无包装、无品牌、无产品信息的食用油,主要面向的是餐厅、食堂及同类型的B端客户。
据统计,2022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中零售渠道消费量832.07万吨,同比增长0.66%,约占消费总量的61.91%,餐饮渠道消费量为511.93万吨,同比下滑11.01%。虽然餐饮渠道销量下滑,但不难看出,餐饮仍然是散油销售的主要渠道。
而生产散油的,除了目前国内主流的大部分食用油生产商,也有一些白牌生产厂家。其中由于监管缺失,在装油前没有严格验罐,也未能确保运输工具符合食品安全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混油现象的发生。
02
谁对油罐车负责?
目前我国在食用油运输方面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仅有推荐性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这意味着对厂家约束力有限,一些企业可能不重视这一标准。
据中储粮工作人员表示,原则上运输食用油需要专用罐车,但随后他补充说,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验罐,销售食用油的合同里约定是买家自提,罐车也是由买家雇来,食用油装上车之后,其品质他们不负责。而金龙鱼等收货方是否严格把关,是否按规定检查罐内是否洁净就成了监控盲区。
有报道称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成为行业内的“公开秘密”,这种“混运”现象并非个例,而是运输行业的普遍现象。而想要在运输过程中直接进行监管,需要交通部门配合监督检查,或者出厂前抽查,以保障食品安全。
03
进口油会占领国产油的市场吗?
多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各种匪夷所思、有悖常理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早年三鹿毒奶粉事件,让国内奶粉溃不成军,直至今日,进口奶粉仍是国内家庭的首选。此次混油事件发生后,国产食用油也迎来了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难道以后都要靠依赖进口吗?”不少消费者坦言因为对国产油的担忧,日后会转向进口油。
进口油通常需要符合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双重标准,这可能是让消费者选择的有力理由。但要注意的是,根据东北证券研报数据,2022年,国内食用油零售企业前三名的市占率为61.0%,分别为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和鲁花集团,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39.0%、15.3%和6.7%。
其中,益海嘉里是外资企业,旗下最知名的品牌正是此次处在风口浪尖的金龙鱼。而金龙鱼自1991年在中国面市以来,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经营非常成功,已然适应了中国市场。可见打着“外资”“进口”等名号的并不代表就能保证食品安全。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质量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出了问题,国企、私企、外企,都应当一视同仁。
最后,希望这次事件能够给食品行业敲响警钟,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健康、安全、多元化的食用油市场。
声明*本文内容、图片综合于公开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敬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