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1]张凡.不宜午睡的老人[J].家庭护士,2004,(08):17.
[1]沈友进,戚晓昆,金璞鸽,等.午睡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5,23(01):46-48.DOI:10.15912/j.issn.1671-8194.2025.01.013.
72岁的张桂兰是个退休的纺织厂工人,家住河北一个小县城。
2018年10月,她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搬回了老家,住在一套老旧的二居室里,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就春节回来一趟。日子过得简单,她也没啥大追求,就是图个安稳。
每天清晨去菜市场买菜,中午回家做饭,下午和老邻居们聊聊天。
除此之外,张桂兰有个习惯,从年轻时就没改过,那就是每天中午要睡上一觉。

她总说,年轻时在厂里站一天,午睡能让她下午精神好点。
退休后,这习惯也没丢,每天吃完午饭,她就收拾好碗筷,拿个小枕头往沙发上一靠,闭眼就能睡过去。这一觉通常得一个多小时,有时甚至能睡到两点多。
邻居李大姐劝过她,说年纪大了,多出来玩玩,可她笑笑:“下午还是睡一觉舒服”
2023年夏天,张桂兰开始觉得身体有点不对劲。起初是爬楼梯时喘得比以前厉害,她没在意,以为自己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后来,她发现早上起来时胸口偶尔有点闷,像是有什么堵着,喘口气才能缓过来。

她以为是天热闹的,去药店买了点清热的中药喝,症状却没啥改善。
到了8月,有一天她中午睡醒后,觉得心口发紧,手脚还有点发麻。她坐起来缓了半天,才觉得好些。那天她没跟谁说,自己拿了点家里常备的速效救心丸吃了,心想可能是累着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这种情况时不时冒出来。她有时睡完午觉醒来,觉得头昏沉沉的,心跳也快得不正常。
有一次,她去菜市场买菜,拎着两斤土豆走回家,半路上就得停下来歇好几回,胸口像被什么压着,喘不上气。她跟儿女打了个电话,儿子让她去医院看看,她却摆摆手:“哪有那么娇贵,歇歇就好了。”

她还是相信自己的老办法,多喝水,多休息,实在不行就吃点药。
24年3月的一个下午,张桂兰照旧睡了午觉,醒来后却觉得不对劲。她想站起来倒杯水,刚迈出两步,眼前一黑,整个人栽倒在沙发旁。幸好邻居李大姐来串门,看到她倒在地上,赶紧打了120。
救护车把她送到县医院急诊室时,她已经意识模糊,嘴唇发紫,额头上全是冷汗。医生给她做了心电图,发现心率异常,血压也飙到了180/110毫米汞柱,情况紧急。
在医院,张桂兰被推进检查室,医生给她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提示可能有急性心肌缺血。

血常规结果出来了,白细胞计数11.2×10⁹/升,红细胞计数4.0×10¹²/升,血红蛋白128克/升,血小板计数180×10⁹/升。
心肌酶谱检查中,肌钙蛋白I高达0.8纳克/毫升(正常值应低于0.04纳克/毫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到35单位/升(正常范围5-25单位/升),提示心肌损伤。
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到48%,低于正常范围的55%-70%,心脏收缩功能减弱。
胸片没发现明显肺部问题,但心脏阴影略有扩大。医生还给她做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中段有70%的狭窄。
检查结束后,主治医生李主任把结果拿在手里,皱着眉头对家属说:“病人的情况不简单,心脏供血不足,冠状动脉已经有明显堵塞,可能是长期积累的问题突然爆发了。

她这个年纪,心脏功能本来就在下降,再加上生活习惯可能有隐患,才会走到这一步。
那么张桂兰的病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和睡午觉有关系吗?还是哪些地方没注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心脏健康的“隐形杀手”是什么?心脏病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尤其是70岁以后,心血管系统的衰退会让很多人面临风险。
像张桂兰这样,平时觉得身体还行,却突然出状况,其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医学上,心脏病的常见类型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这些都跟心脏供血不足有关。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主管道,如果它变窄或者堵了,心肌就拿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超过20%,70岁以上更高,可能接近30%。这不是小数字,说明心脏问题离我们并不远。
为什么会这样?血管老化是个大原因。人老了,动脉壁会变厚,弹性下降,再加上胆固醇、脂肪在血管里堆积,就形成了斑块。这种情况叫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元凶”。
张桂兰检查中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70%,就是这种斑块堵住了血管。医生说的“长期积累”,指的就是这个过程,可能在她年轻时就悄悄开始了。

饮食油腻、活动少、血压高,都会加速斑块长大。关键是,这东西早期没啥动静,等到堵得差不多时,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午睡跟心脏到底有啥关系?说到午睡,很多人觉得是好习惯,能补觉、解乏。可对老年人来说,睡得太多或者太长,可能不是啥好事。
研究发现,70岁以上的人,如果每天午睡超过1小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比不睡午觉的人高出约30%。为啥?因为睡太久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张桂兰每天睡一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到两点多,这种习惯可能让她的心脏负荷悄悄加重。
医学上有个词叫“睡眠-觉醒节律”,指的是人体一天的活动和休息规律。老年人新陈代谢慢了,睡太久容易让血压、心率在醒来时出现波动。
特别是刚睡醒那会儿,血液黏稠度高,心脏得使劲泵血,要是血管本来就窄,这时候就容易出岔子。张桂兰醒来后心口发紧、手脚发麻,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医生常提醒,午睡最好控制在30到40分钟,睡太长反倒让心脏“累着了”。

还有一点,睡姿也得注意。平躺时,心脏和肺的压力会变大,尤其是老年人,胃里食物还没消化完,容易压迫胸腔。张桂兰喜欢靠着沙发睡,姿势不固定,可能也在无形中给心脏添了负担。
专家建议,午睡时稍微垫高头部,侧卧会比仰着睡更轻松些。
三点关键,70岁后要多留心医生提到“3点多留心”,其实是提醒老年人关注几个容易忽略的细节。第一点是睡眠时长。前面说了,午睡别超40分钟,睡多了对心脏没好处。第二点是醒来后的状态。
像张桂兰这样,醒来觉得胸闷、心跳快,就得当回事,不能硬扛。医学上,这可能是心肌缺血的信号,心脏在喊“供氧不够”。

数据显示,心肌缺血的患者中,超过50%的人会在症状出现后的半年内恶化,如果不查清楚,后果很严重。
第三点是生活习惯的调整。老年人活动量少,血液循环慢,血管堵的风险就高。
张桂兰爬楼梯喘、走路胸闷,说明她的心肺功能已经下降。专家分析,70岁以后,每天至少得走上2000到3000步,或者做点轻微的家务,保持血液流动。
饮食上也得管住嘴,少吃肥肉、油炸的东西,多吃点蔬菜和鱼, Omega-3脂肪酸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血压高的人更得小心,收缩压超过150毫米汞柱时,心脏负担会翻倍。

心脏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像张桂兰这样,检查出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损伤,可能跟她几十年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
心肌酶谱里的肌钙蛋白I超标,说明心肌细胞已经受损,这种损伤不可逆,只能靠药物和生活调整来稳住。
心脏彩超的射血分数48%,意味着每次心脏泵血的效率低了,供血能力跟不上需求。医生说的“突然爆发”,其实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年纪大了都这样?其实不然。研究表明,70岁以上人群中,心脏健康的差别很大,跟个人习惯关系密切。
比如长期抽烟的人,冠心病风险比不抽烟的高2到3倍;每天吃高盐食物,血压容易飙升,血管壁损伤更快。
张桂兰没提过这些,但她多年午睡过长、活动少,可能就是她的“关键诱因”。
预防上,医生建议每年查一次心电图和血脂,冠状动脉CT也能早点发现问题。别等胸闷喘不上气了才去医院,那时候往往晚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