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特大城市,正以"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万亿级经济总量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扛起引领发展的重任。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的定位升级不仅关乎城市自身发展,更承载着推动区域协调共进、重塑国家经济地理格局的深远意义。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其核心地位首先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坐拥"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天然优势,半径1000公里内覆盖全国90%以上经济总量区域。
京广、沪蓉两大铁路动脉在此交汇,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长江中游首位,天河机场国际航线网络覆盖五大洲,形成"铁水公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这种枢纽优势使武汉成为要素流动的"中转站",2024年社会物流总额突破4.75万亿元,辐射带动中部六省28个城市形成"3小时经济圈"。

在经济产业层面,武汉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光谷科创大走廊集聚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打造出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国车谷"年产汽车超百万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推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
2024年武汉GDP达2.11万亿元,占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的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7%。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带动襄阳、宜昌等地形成汽车零部件配套集群,促进中部产业链整体升级。

科技创新能力是武汉担当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拥有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2件。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大科学装置落地运行,光谷实验室突破高速光通信芯片关键技术,数字孪生城市操作系统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联盟,推动武汉科技成果在长沙、合肥等城市实现产业化转化,早在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300亿元,形成创新要素的区域循环体系。

国际门户功能持续强化凸显中心城市的开放能级。中欧班列(武汉)年度开行量突破600列,构建起直达欧亚28国的陆路通道;天河机场第五航权航线打通全球航空货运网络;阳逻港智慧口岸实现"抵港直装"新模式,通关效率提升40%。这些开放平台带动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形成集成电路、跨境电商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中部地区融入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国务院的定位批复标志着武汉进入国家战略的"主舞台"。这座城市将发挥"支点中的支点"作用,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武汉的中心城市定位既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