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近日正式批复徐州、盐城、扬州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三座城市绘就了15年发展蓝图。根据规划文件,徐州市将扛起"双城"发展重任,盐城市聚焦绿色经济与先进制造,扬州市则要擦亮"三张名片"。这份规划不仅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更将深刻影响苏北、苏中地区的经济格局。

按照省政府批复,徐州市2035年目标直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这五大定位中,前两项延续了徐州既有优势: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现存汉墓、汉画像石等珍贵遗迹超2000处;京沪、陇海铁路交汇形成的"十字枢纽"地位,每天有300多趟高铁穿梭而过。
后三项新定位彰显发展雄心。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意味着徐州将在采煤塌陷区治理、老工业基地转型方面形成示范方案。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已建成辐射周边10市的1小时高铁圈,未来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省域副中心定位则要求其GDP占全省比重需从当前7%提升至10%以上,科教资源集聚度也要向苏南看齐。

盐城市2035年规划紧扣"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高地、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绿色宜居的国际湿地城市"三大目标。在制造业布局上,东台晶硅光伏、大丰海上风电装备、射阳动力电池三大基地已初具规模,计划到2035年形成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唯一直接出海口,盐城港今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未来将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成为中西部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
生态建设方面,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滨海湿地,正在实施"退渔还湿"工程,已恢复湿地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2%,规划建设中的黄海森林公园将形成200平方公里城市绿肺,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空间。

扬州市2035年定位清晰锁定"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保护方面,正在推进大运河、古城墙申遗拓展项目,实施"小巷总理"工程对486条历史街巷进行微改造。产业领域聚焦汽车及零部件、微电子等主导产业,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等47个重大项目已落地。
文旅融合按下快进键,规划建设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中国印刷博物馆新馆等文化地标。瘦西湖景区正打造"夜游经济圈",平山堂片区将再现"十里春风"盛景。到2035年,扬州年接待游客量计划突破1.5亿人次,文旅产业增加值占比超15%。

三座城市的规划蓝图,既立足资源禀赋,又着眼区域协同。徐州强化辐射带动能力,盐城深耕海洋经济,扬州发力文旅融合,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将有效避免同质竞争。随着规划落地实施,不仅将重塑江苏发展版图,更将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新动能。未来的苏北苏中地区,有望崛起三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