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行政区划调整正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引擎。山东省作为黄河流域经济龙头,胶州、栖霞、邹城三座县级市未来10年或将“消失”。这种行政级别的调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城市能级的跃升,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就是撤市设区。

胶东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让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商埠城市迎来发展拐点。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胶州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9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随着青岛地铁8号线北延工程启动,胶州与青岛主城区已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城市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上合示范区累计引进世界500强项目23个,临空经济区集聚航空关联企业217家。胶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主动融入青岛主城发展框架",这种战略转向预示着行政区划调整已进入实质阶段。撤市设区后,胶州将深度参与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发展。

作为"中国苹果之都",栖霞的转型之路颇具样本意义。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128万亩,年产值突破160亿元。但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制约着城市发展,2022年栖霞城镇化率仅为48.7%,低于烟台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随着烟台市"西拓东进"战略推进,栖霞的生态价值开始转化为发展优势。
省级苹果科创中心、果品期货交割库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传统农业向全产业链转型。正在建设的栖霞通用机场,将打通农旅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栖霞可依托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外溢效应,构建"生态农业+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模式,成为胶东半岛绿色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这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正在经历艰难而坚定的转型。2023年邹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但煤炭产业占比仍高达38%。济宁市"一核四城"空间战略的推进,使邹城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鲁南高铁开通后,邹城到济南的通勤时间缩短至90分钟,为承接省会经济圈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孟子研究院、孟苑等文化地标的建设,标志着城市正在从"煤城"向"文城"转变。规划中的济邹市域铁路,将实现与济宁主城区轨道交通无缝对接。撤市设区后,邹城可整合兖矿集团等龙头企业资源,打造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同时依托"孟子故里"文化品牌,构建"工业+文旅"复合型城市形态。

行政区划调整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区域经济重构的重要契机。对于胶州、栖霞、邹城而言,撤市设区不是终点,而是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起点。这种行政层级的跃迁,将打破传统县域经济的桎梏,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享,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更多城市将通过体制创新实现能级跃升,共同绘就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