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汽车爱好者们,今天我得跟你们唠唠华为鸿蒙智行的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余承东最近那可是有点“急眼”啦!前阵子他在朋友圈发文,疑似内涵比亚迪。他说把成本做低让基础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但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就不合适啦。还说智能驾驶,凑合能用和好使又安全,那完全是俩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得要 5G 一样!

熟悉余承东的人都清楚,这要强的“余大嘴”平时很少这么 Diss 友商。他还强调华为鸿蒙智行那是断代领先呢!说的就是以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和鸿蒙座舱为核心的那套技术方案。这方案确实牛,从“能用”做到“好用”了,可成本也高,只能装在 20 万以上的车上。现在比亚迪这些车企推动“全民智驾普及”,这可把鸿蒙智行曾经的智能化技术优势给削弱了不少。
你们说巧不巧,这一波智驾的声量和流量,鸿蒙智行被友商抢走好多,销量也增长乏力。可余承东还忙着跟其他车企“联姻”,还要给现有的产品站台,真的是分身乏术啊!


想当年,鸿蒙智行靠“问界现象”可证明了自己的造车能力。2024 年问界那成交均价 40.2 万呢,在国产品牌里单车成交均价排第一,还是唯一均价超 40 万的国产品牌,直接把赛力斯从亏损拉到盈利啦!预计赛力斯 2024 年营收 1442 亿到 1467 亿,净利润 55 亿到 60 亿。
但后来智界、享界、尊界啥的都来了,华为的资源就开始紧张啦。余承东自己都承认“好多车厂想合作,可资源不够了”。就打造这四个“界”,感觉华为都有点吃不消,这直接就影响到产品力了。

你看,爆款神话都终结了。智界首款车型 S7,一年三次上市,都没达到预期。第三次上市后,月销也就 1000 辆左右。而且研发资源被稀释,华为要给四个品牌设计不一样的产品,从高端到中端,品牌调性得不同,但核心技术又差不多。就算余承东节假日都在打磨油泥模型,这分散投入效率也高不了啊!
这种“同‘联盟’、多产品互相竞争”的情况,本质就是华为在生态扩张和资源集约之间的矛盾。“四界”得共享智驾系统、销售渠道和用户数据,又得分别打造品牌和产品力,规模效应反而成负担了。
余承东坚持高阶智驾得有激光雷达和端到端大模型,觉得“凑合能用”和“好用”差别大了去了。可市场不买账啊!华为 ADS 3.0 系统单车成本好几万,导致车价都超 20 万。比亚迪通过视觉方案和算法优化,把智驾成本压到 5000 元以下,7 万的车都能用。余承东虽说暗讽比亚迪“混淆概念”,但也得承认“30 万以下车型卖一辆亏 2 万 - 3 万”。
更严重的是,品牌溢价都被削弱了。2025 年 1 月鸿蒙智行全系销量环比下降 29.28%。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看法从“高端标配”变成“基础功能”了,华为这“技术断代领先”都不好转化成市场优势了。
为了应对价格战,鸿蒙智行给智界新 S7 推出 3 年 0 息、5 年低息的金融政策,首付 7.98 万起,最高能省 1.7 万。这用利润换销量的策略,又把智驾的技术溢价削弱了。
你瞧,比亚迪用规模改写行业规则,小米靠生态协同穿透市场,华为这“技术贵族”姿态反而成包袱了。余承东的“急眼”,说到底就是担心智驾话语权没了。



不得不说,鸿蒙智行弄这“界字军团”,本来想覆盖多元市场,结果品牌太多力量分散,消费者都迷糊了。像智界 R7 和问界 M7 都在 25 万级中大型 SUV 这个区间,前者靠增程/纯电双版本和空气悬架压后者。每个“界”品牌都得独立设计、营销、建渠道,花了钱和时间,消费者还不一定买账。好多人都分不清“四界”,觉得都是华为贴牌车。
这“多品牌迷雾”把华为累够呛,还让消费者困惑。“鸿蒙智行”自己品牌认知都没弄清楚,子品牌还使劲扩张,生态价值都被稀释了。

余承东也承认,本来就打算一个问界品牌,他不是没意识到品牌多的坏处。现在啊,就盼着华为能赶紧调整调整啦! 你们说,华为这后续到底该咋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