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德,很多人大概就会习惯性想到儒家说的仁义道德,但在《德充符》这一章节中,对于德是什么,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第一篇,鲁国有一个叫王骀的人,虽然被砍去了一只脚,但是人家与孔子可以分庭抗礼,到他门下求学的学生和孔子的弟子各占鲁国的一半。
他对学生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方面的约束,学生想站着就站着,想坐着就坐着,他不对学生进行训诫,摆出一个师者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架式。但是学生反而都能满载而归。
王骀这样的人,之所以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尊崇他,其实说白了就是王骀自身气场强大,用不着刻意教化他人,而他人却能不由自主被他吸引、同化。
这就是王骀内德深厚,散发着浑然天成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受其感染的缘故。
人只有在静止的水中才能照见自己,流水就不能,一个内德深厚的人,就像静止的水,我们在内心宁静祥和的人面前更容易放松神经,并且更容易观照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而在那些暴戾躁动的人面前,我们则会不安并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即便是不说话却能让我们感觉安心舒服,有的人却让我们看一眼就浑身不自在,只想马上逃离。
德,在这里就是指一个人不存有为之心,真性合于天道。其人内心宁静如水、正气自然流露,正是这种平和与正气散发出强大的磁场吸引力,令众人由衷折服。因为不对任何人构成伤害,不对任何人造成不适,别人就在自然而然中愿意拿他当镜子观照自己,并愿意效仿他,成为他。
第二篇,兀者申徒嘉与郑子产同在伯昏无人门下求学的故事,则告诉我,德,就是不以他人的形体残缺而看轻他人,而是发自内心把别人当成正常人予以尊重。
郑子产对缺了一只脚的申徒嘉起初就是看不起,肆意羞辱他,直到申徒嘉忍无可忍,以理服人,郑子产最后才意识到自己不该那样刻薄地对待申徒嘉。
这里讲的德,就是内心对他人无偏见。
第三篇故事中就讲到孔子对叔山无趾前来求学未能保持平正之心,开口就说人家“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意思是说叔山无趾不谨慎,犯了法而遭到割去脚趾的刑罚,落到了这般地步,即便是来学习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
叔山无趾一听到这样的话,当即就明白孔子不过如此。他对老子说到孔子时,就表达了对孔子的失望之情。
这就像是你本来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你自认为德高望重的名人求教,人家却是一见面就直接给你否定了,给你兜头一瓢冷水。
这样的人的境界就与王骀相差十万八千里。
德是一个挺抽象的词,一个人的德其实具体点说,就是这个人的自然天性在自然而然中给人难以名状的舒适感、亲切感、安全感、松弛感。
这样的人,我有幸遇到过。
在二十多年前,我从家乡火车站坐火车去广州,在火车上听到广播后才知道火车不停在广州站,而是广州东站,但是做为一个路痴,又是第一次一个人到人生地不熟的广州,我不知道怎么从广州东站去流花汽车站,而且又是凌晨,我心里挺焦急,想着如果能有个伴一起去流花汽车站就好了。
我那时就在车厢中凭直觉去锁定我想找的同伴。
有个男孩,黑黑瘦瘦的,个子也不很高,但是一脸的纯真憨厚。我就是莫名其妙就相信了他,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下了火车是不是也要去流花汽车站,他笑着答应是。我说我不知道怎么去流花汽车站,希望他带我一起去。他就说“跟着我身后就行,我们一起打摩托过去。”
他带着我走出火车站,打了一辆出租摩托,两人什么多话也没有说,到了流花汽车站,他就去买汽车票,他去中山,但是他知道我去惠州后又帮我买好了去惠州的汽车票。
整个过程他都没有问我别的什么,只是偶尔在说话时就自带憨憨的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让我感觉他其实好帅好帅!
这二十多年里,我经常想起他,一个在自然而然中让我自然而然感觉安心的陌生人!这是他浑然天成的德让我没齿难忘!
另一位四川的大妈,是我在四川的这几年里见过的最让我感动的好人。
那天,我在路边摊上蹲着选购菜贩的菜,来了一辆小车,我没有注意到,那位大妈可能是担心车轮会辗到我,朝我大叫“妹子,车来了,小心”。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处在危险之中,赶紧站起来让开了。
大妈竟然担心她的大声提醒吓到我了,一脸慈爱地对我说“妹子,我刚才没有吓到你吧?”
我心里一热,连声说“您怎么会吓到我呢,是我应该感谢您呀。”
那位大妈像极了观音菩萨的样子,就在那一刻刻入我的记忆中!
上德之人只是一切出于自然而然,让你不知不觉被其魅力所折服,仅因一面之缘就对其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