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贵族屈瑕之死:没有自知之明却身居高位的结局

浩瀚史迹 2021-12-17 20:16:1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如果了解他人,又了解自己,那么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因为了解他人就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了解自己就不会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一个能够做成的事情再加上他人的帮助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相反,如果一个人既不了解他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他做的事不仅不自量力,而且还会妨碍他人。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并且还会受到他人的阻挠,这样的事情又怎么会成功呢?

如果这个人是个普通人的话,失败最多也就是损失点财产,再被人笑话就是。但是如果这个人身居高位,那么不但会危害他所在的群体,甚至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障。在春秋时期,楚国就有个这样的人,他叫屈瑕,当时正是楚国的第一大官。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打败随国,挫败汉水以东诸国同盟才过去两年,就又有了动作。它准备派军去和贰国、轸国结盟,以谋算夹在这两国之间的勋国。屈瑕就是楚国这次行动的统帅。

勋国不想束手就擒,就联系了随国、绞国、州国、蓼国,打算进攻楚国,一来自保,二来震慑贰、轸两国。

不过这么大的动静当然瞒不过楚国,身为统帅的屈瑕对此就非常忧虑。这时,一个叫做斗廉的将领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让屈瑕率军驻扎在郢城的郊外抵挡即将到来的四国军队,而他自己率领精锐去夜袭正驻扎在勋国郊外的勋国军队。

斗廉给出的理由也很充足,说勋国军队驻扎蒲骚,一来背靠自家城池,二来都望着随国等四国的友军,因此不但还疏于防守,还战意低迷。这时率领精锐突袭勋国军队就是攻其不备,完全可以一战而胜。

而在屈瑕这边,四国军队并不知道楚军这边的具体情况,一定会等到四国军队全部集合完毕再进攻楚军。可是四国军队集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等到它们集合完毕,勋国战败的消息早就传了过来。勋国已经战败,他们四国就没有理由进攻楚国,就会退兵回国。

这个计划有理有据,并且很有成功的可能。可是屈瑕似乎并不认同,说了句:“要不请楚王再派援军来吧?”。斗廉又苦口婆心地劝他,说军队的弱在于上下一心与否,不在于人数多寡,并且举了商灭周兴的例子。

屈瑕大概不好意思再拒绝,但是又对这个计划没有信心,就提议占卜决定这个计划是否施行。斗廉又说,占卜是决定疑问的,这个计划并没有疑问,为什么还要占卜?

史书没有记载屈瑕最终有没有同意这个计划,但是这个计划确实是施行了,所以屈瑕大概是默认了这个计划。

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个计划的正确。楚军打败了勋国,四国军队也都退兵归国。屈瑕不但完成了联盟贰、轸两国的任务,还获得了不属于他的声望。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次战役的最大功臣是斗廉,当时的楚国高层当然也知道,只不过因为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都捏着鼻子认了而已。这样一来,屈瑕竟也以为那场战役是自己的功劳,不免趾高气昂起来。于是,两年后楚武王又派遣屈瑕率军进攻罗国。

罗国曾经在楚国进攻绞国的时候打算进攻楚国,虽然最终没有进攻,但也摸清了楚军的虚实。因此,罗国对于楚军的进攻早已经有了防备,他已经请来了卢戎的军队助阵。

罗国有备,屈瑕这里不但没有整合好军队,反而更加松散无备。

楚军刚行军离开都城,屈瑕就下令军队里如果有谁向他进言就要受到惩罚。接着军队在渡河的时候又非常混乱,并且没有设置警戒部队。这样混乱又没有警戒部队的楚军刚到罗国就被罗国和卢戎军队打败。屈瑕也因此自杀在一个山谷里。

屈瑕兵败自杀大概是悔悟了自己的愚蠢,无言面对楚国父老。

在打败勋国的战役中就可以看出他不但不了解敌我两军势态,对于楚军的掌控的无力。这两点从他对斗廉计划的质疑以及斗廉近乎裹挟他施行计划中可以知道。

在攻打罗国的战役中下令军队禁止再有类似斗廉进言的事发生,大概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的虚荣之举,但这又恰恰证明了他自己对于自己能力的无知。

再后来楚军因为屈瑕刚愎自用变得混乱,以及没有布置警戒部队又可以反证屈瑕对于战阵常识的缺乏。

这样一个既不了解他人,又不了解自己,还在自己无知的领域身居高位还不自知,说句愚蠢也是应当的,失败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也幸得最后还有点羞耻之心,以自杀谢罪,才没有让自己贻笑后世。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
  • 2021-12-20 04:44

    我感觉作者有所指,但是又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