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闰土
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我们的白云山隧道又回来啦!
最近,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里面提到要建设十五横、十五纵干线路网。
其中就包括了备受争议的白云山隧道,也就是黄石路-京溪路-华观路-科学大道。
虽然写进规划≠马上重启,但也能看出官方对其修建依然没放弃。
01.
命运坎坷
两度被骂退
事实上这已经是白云山隧道第三次进入公众视野了。
早在2012年,就已经提出修建白云山隧道的设想:西起黄石东路,东接京溪路,并连通到云溪路。
原本计划早则年底、迟则明年初就会动工。
可惜由于反对的人过多,短短3个月便宣布暂停实施。
时隔9年,2021年白云山隧道再次启动研究并公开招标,总投资暂估约 106.97 亿元(未含建设用地费),其中建安工程费高达 89.6 亿元。
没想到此次闹得更加大,还上了微博热搜。
最后挂网仅11天,招标终止。
有了前两次的碰壁,这次明显低调了不少。
不过既然反抗情绪如此激烈,为啥官方还是将其列入2023-2035年的交通规划里呢?
02.
一切为了城市发展
一直以来,广州市中心城区北部存在东西向骨架通道不足、白云山对路网形成天然隔断的问题。
从白云到天河,由于中间隔着个白云山,目前往返只能兜兜转转。
南下,从白云大道、经由广园快速路,到达科韵路,九曲十八弯,全程约21公里,自驾需49分钟左右。
经常自驾的朋友都知道,广园快速一到高峰期,那真是“塞妈不认”,早晚的上下班通勤可能要一小时甚至更久。
北上,也要经历“白云大道北—同泰路—广州大道北—京溪路”的折磨,沿途至少20个红绿灯,才能实现白云到天河的跨越,时长需要30分钟之久。
但实际上,从黄石东路到广州大道北的直线距离才5公里左右,到科韵路10公里左右。
如果能顺利建成直通隧道,便能将20个红绿灯的路程,将变成5分钟直达,从黄石东路到科韵路也可以缩短为十几分钟,大大缓解通勤压力。
另外从城市战略的站位上来看,该通道西南是白云新城,华观路以东有天河智慧城。
如果两端进一步延伸,往西是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往东是科学城,白云-天河连接通道将有望实现“一线连四城”的化学效应,对区域合作有着极为积极的现实意义。
而这一点也得到过官方的证实,2012年提出设想的时候,时任领导便明确表示:
届时白云山隧道将形成双向8车道,这样白云区南部连接市中心就有了主通道,比如从黄石片区到天河5分钟内就能到达,不用经过广园东路、广园西路,这意味着白云区的发展跟中心城区一下子连成一片,白云区的土地还会升值,生态还会更加靓丽。
03.
反对!坚决反对!
支持修建白云山隧道的,是为了日常出行更便捷和城市发展。
反对的呢,则分为3种声音:
其一:修建工程会破坏生态环境。
“这是广州市唯一的肺,是广州最美的地方,要在肺上开个洞应该听证。开隧道我认为是弊大于利。”
“城市发展一定要破坏白云山吗?广州既要发展也要生态环境。”
其二:会切断广州“龙脉”。
白云山是九连山支脉,由30余座山峰构成,有人认为白云山脉是罕见的“帝王脉”,不应该破坏其风水。
白云山,来源:中国广州发布
而地质学家则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广州的龙脉不仅实现了对地貌和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的控制,也实现了对台风和地震灾害的控制。
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广州几乎没有正面受到大台风的袭击,也很少有破坏性的地震。
其三,隧道会影响教学。
根据原来的方案,白云山隧道一旦修建,将会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分为二,修建时大片建筑被拆除,后续车流噪音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所以,出于对教学环境的保护,广外一直坚定反对白云山隧道建设。
除此之外,也有人在积极提出建议。
比如,规划中的地铁29号线(花都广场至黄埔站)与黄石东路白云山隧道高度重合。
可以考虑采用公铁合用的双层隧道建设,上层汽车、下层地铁,不仅能大幅节省后续工程投入,还能避免二次施工,显著降低对白云山生态的影响。
其实,官方在白云山隧道修建上一直希望能够找到平衡点,而不是贸贸然放弃,所以才会三番四次征求民意。
只是上次还没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就被骂退了,这次可能会有更充分的考虑和方案。
从目前来看,关于白云山隧道的开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