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的“位”之解读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2-06 06:59:08

“方位”,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位置”。

然而,在上古先民那里,并不如此简单。

甲骨文里,“位”即“立”——象一人站于大地之上——“立”是“位”的本字。

卜辞显示,“立(位)”的最重要含义,是“立中”。

学者们称,“立中”是上古极重要的典制和仪式。

“立中”,或曰“立旂”,是权力的表达,可以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同时亦可测风。

卜辞“存二·八八”就记载:“丙子其立中亡风八月。”

甲骨文的“中”字,象杆上飘扬着旗帜。

实际上,“立中”,从根本上说是古人“立杆测影”而“求中”。

说“立中”是上古“极重要的典制”,可见《周礼·天官·叙官》:“惟王建国,辨证方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上古之“王”,凡要“建国”的首要之事,就是“辨证方位”,这叫“用事之先”。

“方位”一词,最早由此而来。

郑玄注《周礼·天官》:“辨,别也。郑司农云:‘别四方,正君臣之位,君南面,臣北面之属。’玄谓《考工》:‘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槷以悬,视以景。为规,是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是以别四方。”

这段话,把白天“立杆侧影”和夜间观测北斗以确定东南西北之“四方”,说得非常清楚了。

“东西南北”之“四方”,也就是七八千前先民测定的“卯酉线”和“子午线”,古人称之为“二绳”。

而“卯酉线”和“子午线”或曰“二绳”的“相交点”,就是“立中”之点,也就是“位(立)”,加上“东西南北”,即“四方五位”。

在某种意义上说,“立(位)”与“中”之义有所重合。

《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正因为如此,才有《周易·系辞》所云:“圣人之大宝,曰位。”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位”,最早亦指“君王之位”。这个“位”,居于天下之中的“国”之中的“宫”;而祖先或曰“先公先王”,则供奉在宫之中的“庙”。

贾公彦《周礼·疏》:“谓建国之时辨别也。先须视日景以别东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别也。正位者,谓四方既有分别,又于中正宫室朝廷之位,使得正也。”

所以可知,“方”和“位”,最初起源于古人观象授时而得到的“大地观”;然后是基于“时空统一”之上的“政治观”;由此生发出“辨方正位”的“用事制度”;再据此形成了延绵数千年的“宫阙观”和影响到民间的“建筑观”;其中,还包括着“尊天敬祖”的“宗教观”。

后来,“位”的含义,再扩展到用以表达“身份”“地位”;“爵次”“位次”;且成为称人的“敬词”;以及鬼神的“灵位”……。等等等等。

0 阅读:18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