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式82毫米迫击炮:南疆对越战场上步兵的王牌支援武器!

猴大爷聊历史 2024-09-29 19:14:42

1979年2月23日上午8时,越军460团加强突击营约600人分别从中越边境52号界碑高地、54界碑高地一带向中国宁明县板烂地区进犯。

当时驻守在这边的是广西军区边防1团1营2连。全连120多人分守在480号、544号、518号等3处高地,每处高地的兵力只有一个排;而每一处高地周边又有多个无名小高地需要防守,方圆20公里内又没有其他兄弟部队。

原因是宁明县桐棉地区和越南亭立地区,此地交通不便,不适合大部队的展开。再加上不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主攻方向,因此配置兵力不多。当地边民和民兵在战前已经转移,当时整个桐棉镇边境实际上处于不设防状态。

2连是个标准的步兵连,当时唯一的重武器是一门加榴炮。

越军从2月22日18时35分开始,就对中越边境54号界碑石北侧直线距离约1000米处的480和544号高地进行校准射击。

战斗打响后,宁明县桐棉镇从各屯民兵中抽调精干组成了2个机动连支援板烂战场。其中包括1个60迫击炮排,拥有3门炮;2个重机枪班,拥有机枪4挺。

23日越军步兵发起进攻后,边防2连的战士在民兵的配合下,连续击退越军的5次排级进攻。

到了24日,越军加强了攻势。

而我方这边,广西宁明县从县城各机关单位抽调的3个民兵连在临近中午时抵达战场。这3个连分别是1个42人的82迫击炮连;1个机动连和1个通讯连。宁明县城民兵部队一到战场,马上分兵投入战斗。

尤其是这个82迫击炮连,他们充分利用炮火的优势,直接炮击阵地前的越军突击队集结地点,使其无法收拢步兵部队。

“板烂防御战”从2月22日18时35分越军开始炮击,到直至3月11日结束,中国军民先后有多个不同规模的作战单位参战(广西军区边防1团1营2连、宁明县桐棉镇2个民兵机动连、宁明县3个民兵连、43军侦察连1个排、广西边防1团团长率麾下5营(5个连)、团100迫击炮连、50军148师442团和炮兵团)。此战,中国军民累计击毙越军722人,俘敌3人;己方伤亡400余人,其中,牺牲104人。

在边防1团到来之前,我军的主要炮火就是那个82迫击炮连,该炮的型号是67式迫击炮。

67式迫击炮,全称“1967年式82毫米迫击炮”,该炮是53式的替代品。

别看部队装备的迫击炮不少,但是在各种口径中,当属81/82毫米迫击炮最实用,无论是从射程、炮弹威力还是战斗全重等各个当面,这两种口径的迫击炮几乎达到了平衡点,因此在世界各国陆军中广泛装备。

新中国建国后,我军装备了国产的第一代82毫米迫击炮,即“1953年式82毫米迫击炮”,该炮的虽然在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成功地压制了印军的火力,但是53式太重了,全重达到了50公斤以上,别说是高原作战,就是平原地区,背着50公斤的迫击炮行进,没个好体力是真不行。

于是研发新一代82毫米迫击炮的工作就摆上了日程,到了1968年67式82毫米迫击炮定型,并在1971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67式82毫米迫击炮,口径82毫米,全炮重35公斤,炮身长1220毫米,该炮炮身采用单筒身管,外部有上、下炮箍槽,口部为内锥形,便于装填炮弹,身管下部制有螺纹与炮尾旋接,炮尾装有拉发机构,便于平射及发射特种弹;缓冲机为单管双簧式,由缓冲杆、缓冲管、长短簧组成;托架上方左右各装有滚轮和偏心轴6并以螺钉固定,滚轮作为炮身运动的辅助支点,其高低位置可由偏心轴调整;方向机装在托架下方,瞄准镜座装在托架左上方;高低机由大小锥齿轮、螺筒及外筒组成,转动手柄可使大小锥齿轮及螺筒转动,进而使高低螺杆上下移动,赋予炮身高低射角。

该炮可发射榴弹、照明弹、发烟弹、燃烧弹,还可发射宣传弹、长弹和炮榴弹。射速每分钟25发,最大射程300米,最小射程85米,发射角度为左右各3度,上下45-85度。可配用62式光学瞄准镜,镜头放大率2.55视场9度。

相较于53式,67式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

第一,重量轻了

67式的全重只有35公斤,比53式轻了10多公斤。67式拆卸以后,最重的炮身部分也只有13公斤,比53式轻了5公斤多。

第二,改进了底座

67式没有采用53式古怪的圆形底座,而是采用了三角形底座。理论上来说,这种设计可以提高67式炮击的稳定性和精度,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增加了拉发机构

67式的炮尾装有拉发机构,便于平射及发射特种弹,符合世界潮流。

除此之外,67式的改进还有:将炮口改为内锥形便于装填炮弹,将缓冲装置改为单管结构,可以使用重达6到8公斤的长炮弹,射程减少到1000米内等。

这些改进在之后的对越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7式82毫米迫击炮编制为8人制炮兵班,装备部队后取代了老旧的53式迫击炮,成为我军营级炮兵火力的骨干,当时营属炮连中除了装备4门82无之外,还装备有67式82毫米迫击炮6门。

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67式82毫米迫击炮是战士们非常信任的武器,每当步兵需要火力支援的时候,67式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提供火力支援的武器,屡次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支援任务。

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板烂防御战”,我军防守部队利用一个67式迫击炮和充足的炮弹成功挡住了越军的进攻。

又如41军122师364团在进攻那良诺时,364团就集中了4个炮连(团属炮连+3个营属炮连)的迫击炮进行了5分钟的火力急袭,支援担任主攻的7连战斗。结果仅用时50分钟就拿下了1号高地,并相继占领2号和3号高地。虽然在进攻4号高地的战斗中遇到些阻碍,但是我军以重机枪压制和82无直瞄的方法快速拔掉了钉子,战斗结束后364团歼敌大尉军官以下30多人。

到了两山轮战的时候,67式82毫米迫击炮更是一线战士们最爱的武器。

团属长身管火炮群和160毫米重迫击炮,负责炮击远距离敌人。营属的67式82毫米迫击炮和100毫米迫击炮,负责压制前沿阵地100到150米距离越军冲锋步兵。在防御作战中,67式甚至可以覆盖到阵地前100米以内的距离,这是其他火炮做不到的。

无论是“712松毛岭大捷”,还是之后的轮战各军阵前防御作战,只要越军敢来,67式82毫米迫击炮就会在我军阵地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弹幕,越军进去就非死即伤!

毫不客气的说,67式是打满了南疆对越作战全场的!

然而,就在一线官兵信赖67式82炮的时候,这款迫击炮的毛病也逐渐被发现。

首先,67式改进了53式的圆形底座,采用了三角形底座,借此提高炮击精度和持续炮击能力。但是,每次只要开炮的时间过长,67式的底座就会因为强大后坐力严重下沉,土壤根本承受不住,大大影响炮击精度。没辙,战士们只能将弹药箱的木板垫入土坑和火炮底座之间对付。

其次,67式的炮管打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过热现象,甚至是还会膨胀。经过炮兵测量后发现,膨胀后的炮管能从82毫米膨胀到83毫米甚至以上,严重影响精度,更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于是,针对67式82毫米迫击炮的改进工作陆续开始,最终在1987年推出了87式82毫米迫击炮。

随着新型迫击炮的问世,67式82炮就像当年的53式一样,卸甲归田,或者被拆解销毁,或者被送到博物馆,或者被关在库房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0 阅读:180